首页>区县工作

南岸耍事添新处!清油农社开园,捉鱼磨豆花见证“五谷入仓”

日期: 2025-09-28
字体:

“这鲫鱼刚从水塘捞上来,带着土腥味,一会儿让厨房加工成红烧的,尝个鲜!”9月27日,南岸区迎龙镇清油洞村的清油农社休闲广场草坪区格外热闹,市民周女士手里拎着刚捉到的两条鲫鱼,笑着和同伴规划餐食。当天,南岸区供销社“三位一体”改革实践基地——清油农社正式开园,这不仅为市民新增了一个近郊微度假好去处,更用“农旅融合+供销创新”的模式,勾勒出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

仪式有巧思:“五谷入仓”代替剪彩,致敬农耕文明

当天的开园仪式在乐队轻快的旋律中拉开帷幕。不同于传统的剪彩环节,当天最吸睛的是“五谷丰登,入仓纳吉”仪式——手持稷粒、麦穗、豆菽、黍米、稻谷的嘉宾将“五谷”缓缓倒入特制的“粮仓”中,每一步都有专属寓意:“执稷粒,愿社稷永昌;执麦穗,盼丰收在望……”随着最后一把稻谷入仓,4组手持礼炮同时响起,金色纸屑漫天飞舞,现场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用‘五谷入仓’代替剪彩,既接地气又有文化味。” 参与仪式的清油洞村粉必湾社社长杜显兰说,五谷是农民最熟悉的东西,这样的仪式让她觉得“很亲切,像在见证自家地里的庄稼丰收”。

据介绍,五谷的挑选都有讲究,“稷粒选的是本地种植的糜子,麦穗挑了颗粒饱满的冬小麦,都是咱南岸本土的作物,就是想把‘农耕根脉’藏在细节里。”

仪式结束后,不少游客直奔供销农产品展销区。展台上,包装精致的土鸡蛋、带着露珠的青菜、自家榨的菜籽油一字排开,村民李大姐守着自家种的萝卜干忙不停:“这萝卜干是用柴火烘的,昨天刚装瓶,今天就卖了20多罐,比拿到镇上卖方便多了!”

耍事超丰富:捉鱼磨豆花+篝火晚会,从白天玩到黑夜

“妈妈,我也想推磨!”在农社大棚处的磨豆花体验区,7岁的小朋友郭蔚然正跟着农社社员学推石磨。石磨转得慢悠悠,乳白色的豆浆顺着磨盘边缘往下淌,小蔚然的手上沾了不少豆渣,却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原来豆腐是这么做的,比在商场玩玩具有意思!”

据了解,清油农社的“耍事”早已提前“上线”:农社社员们往水田区投放了20斤鲫鱼,每条约3两重,游客捉完后可交由厨房加工即可;每天下午3点到4点,大棚里的磨豆花体验准时开约,石磨、黄豆、滤布一应俱全,社员还会手把手教大家点卤;傍晚时分,自助烧烤区飘出阵阵香气,烤肠、五花肉、玉米串在炭火上滋滋冒油,不少家庭围坐在一起,边烤边聊;到了晚上7点,篝火晚会登场,乐队弹唱着民谣,游客和村民围着篝火跳起舞,夜色里满是烟火气。

“我们全家早就盼着来了,住的是农社的田园民宿,早上被鸟叫醒,白天捉鱼、磨豆花,晚上烤烧烤看篝火,比去远郊省力,还能体验农家生活。”市民刘女士说,她已经把农社推荐给了同事,“下次想带父母来,他们肯定喜欢这里的慢节奏。”

藏着“改革密码”:不止好玩,更能带动村民增收

“大家别只觉得这里好玩,这背后是供销社‘三位一体’改革的实招。”南岸区供销社相关负责人介绍,清油农社不是简单的“农家乐”,而是集阳台农业种植、供销文化展示、研学体验、智慧农业示范于一体的综合基地,规划面积71.4亩,光阳台果园就种了18种果苗、20种蔬菜。

最实在的是对村民的带动——农社通过土地流转整合了村里的撂荒地,目前已带动周边村民年务工3000人次,增收30万元以上。“我在农社负责磨豆花体验区,一个月能挣 3000多块,不用去城里打工,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村民余光国是清油农社社员,说起这份工作,他满脸满足。

接下来,农社还计划年接待研学游客超6000人次,让城里孩子来学农耕知识,也让村民的腰包更鼓。游客李大爷是迎龙镇的老村民,看着曾经的撂荒地变成如今的 “宝藏农社”,特别感慨:“这就是乡村振兴该有的样子——城里人有耍处,乡下人有奔头!”

据悉,接下来清油农社还将根据经营情况,常态化开展篝火晚会、农耕研学等活动。即将到来的国庆节,若想逃离城市喧嚣,不妨来这里走一走:在共享菜园摘把青菜,在供销文化长廊听段老故事,再用一碗现磨的豆花,尝一尝南岸乡村的烟火气。

版权所有: 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 主办: 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

ICP备案: 渝ICP备1700094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000011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498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