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耕共富绘新篇 合作模式解农困 ——南川区供销社关于破解耕地难题的实践与探索
今年以来,南川区供销社以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为突破口,创新“供销社+村集体+农户”股权合作机制,破解“耕地碎片化、务农老龄化、经营低效化”等难题,为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提供了鲜活样本。
一、创新“三方联动”土地整合机制,破解“碎片化”难题。在深入木凉镇云都寺村走访调研时,发现当地农业发展面临三大突出问题:一是“谁来种地”的困境,户籍在村821户农户中60岁以上老人有426人,占比超51.8%,青壮年劳动力严重流失;二是“地怎么种”的难题,户均耕地分散在多个地块,机械化率不足35%,生产效率低下;三是“种地不划算”的矛盾,散户种植水稻亩均净收益仅200元,远低于外出务工收入,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针对这些问题,南川区供销社探索“供销社+村集体+农户”的“共耕共富”股权合作模式。一是确权定界夯基础。供销社、村集体及村民小组签订《农作物种植合作协议》,明确“统一规划、分片实施、风险共担”的合作原则。村集体发挥组织优势整合零散土地及撂荒资源350亩,用于规模化种植优质水稻,云都寺村共有4社132户农户自愿以土地入股,转型成为“农业合伙人”,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二是网格管理提效能。建立“一户一档”电子化数据库,精准记录每户农田实测面积、地块坐标、栽秧方式、灌溉条件等关键信息。按照“地块属性数字化、管理责任网格化”原则,将整合后的农田科学划分为5个管理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专职管理员,实行“定人、定岗、定责”管理,确保责任落实到人、精细管理到位。三是动态监管保权益。通过构建“实地巡查+数字化台账”的双重监管机制,组建专业农技巡查队定期核查耕地种植情况,并通过电子化农田档案,详细记录作物生长周期、农资使用等关键数据,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与生产投入100%符合协议要求。
二、构建“631”利益共享体系,激活“共富链”动能。在推动“共耕共富”模式落地过程中,通过深入调研、精准测算和多方协商,确定“631”利益共享体系,通过走访农户以及召开院坝会,用“三本账”(土地流转账、务工收入账、股权分红账)说服村民参与,实现保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保村集体与农户权益、保供销合作社“国家队”担当的“三保”共赢。一是股权化合作构建利益共同体。建立“供销社:农户:村集体=6:3:1”的股权分红机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农带农新模式。供销社作为全产业链服务主体,负责垫付种子肥料等农业生产费用,组织农业现代化机械全过程生产及产品销售后期服务等;村集体负责归集土地、田间管理、解决矛盾纠纷等;农户通过土地入股获得收益30%分红,同时优先获得务工机会。二是多元化路径实现收益倍增。该模式为农户创造“土地入股+务工参与”双重增收渠道,股权分红带动农民、村集体和供销社增收,推动形成“规模经营-集体增收-服务提升”的良性循环。三是保险护航促进可持续发展。为解决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痛点,通过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签订种植业保险保单,为托管耕地水稻种植构建了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由大观供销社对托管耕地进行水稻种植投保,保费7.5元/亩,保额1100元/亩,覆盖水稻生产全部成本,极大增强了模式的可持续性和抗风险能力。
三、打造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闭环,赋能“高效化”生产。立足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目标,通过系统构建“全程机械化、标准化技术、全链条增值”粮食生产保障体系,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产品品质与综合效益,为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提供了创新实践路径。一是全程机械化提效率。通过统一供种、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耕地、集中育秧、无人机植保、机械化收割等一体化作业,提供涵盖“供、耕、种、防、收、加、销”等十个环节的“一站式”农业社会化服务,极大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率,可实现粮食生产从“种子”到“银子”的全链条贯通,推动水稻生产迈入机械化、产业化新阶段。二是标准化技术保品质。在提供农业生产资料方面,充分发挥供销社农资供应主渠道优势,统一采购优质种子和高效低毒农药,全面保障水稻品质提升。在生产服务环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全程指导,重点规范浸种催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环节操作标准,促使种子发芽率从80%提升至90%,农资使用成本降低10%,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10%,有效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全链条增值稳收益。积极整合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销售渠道资源,与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并依托“南川米”和“金佛山”双品牌优势,实施统一包装、统一标准和统一营销策略,有效提升水稻产品附加值。同时注重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组建了7支专业化农业技术服务队,围绕水稻生产关键环节开展20场次“田间课堂”实操培训,成功培育6名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下一步,南川区供销社将持续深化“共耕共富”模式,扩大试点范围,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数字赋能,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让更多农民共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