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供销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中的实践和问题探究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质效。近年来,丰都县供销社围绕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质效,以“画好九宫格、拉深服务链、勇敢走出去”的工作思路,聚焦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和服务小农户生产,全力引导系统服务主体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相关的探索和试验。
一、供销系统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实践情况
(一)加强资源统筹,打造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矩阵
1.争取县涉农统筹整合资金、市级“三社”融合专项资金和社有资产1000余万元,建成县级为农服务中心1个、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7个,机库面积1500余㎡,建筑面积3500余㎡。秉持“先进适用、适当超前、专业咨询、有效比价、即采即配”原则,采配东方红拖拉机、大疆无人机等涵盖耕、种、防、收、烘干全程社会化服务的大中型农机设备100余台,整合各基层社中小型设备500余台,专职机手60余人,兼职机手50余人,为规模服务提供了基础保障。2023年—2025年供销系统在全县20余个乡镇(街道)和周边区县开展服务20余万亩次,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矩阵基本形成。
2.牵头组建丰都县农村合作组织联合会,吸纳县域内国家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国家级、市级专业合作社14家、涉农金融担保机构、涉农协会等共计55单位入会。参与组建丰都县社会化服务协会。三元镇供销社负责人任协会会长,保合镇供销社负责人任副会长,吸纳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主体、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经销商、种植大户等50余家单位入会。通过县农合联和社会化服务协会,有效整合了涉农主体,协调服务主体与农业农委村、供销社、乡镇之间的关系,确保了社会化服务主体片区划分和作业服务的有序开展。
(二)加强引导培训,提升主体经营服务水平
1.制定并每年更新供销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管理制度和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星级评价标准,重点从设备管理、签约服务、任务完成、对象满意度等方面,对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进行考核,引导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提升管理和服务质效,激励其在深耕服务本县的基础上走出去为其他区县服务。2024年评定四星级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1个,三星级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2个,合计奖励3.5万元,提升了服务主体的积极性。
2.依托县社会化服务协会和县农民科技培训中心,3年来培训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员200余人次,无人机操作手150余人次。农闲时间组织机手参加国家、市、县农机比赛并屡获佳绩。2023年重庆市第六届农民特色运动会上,社有企业机手范古龙荣获植保人机项目第一名。2024年“巴渝工匠”杯重庆市第三届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社有企业机手代家洪荣获第二名,并代表重庆市参加第六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荣获全国三等奖。
3.统一供销社会化服务队伍标识,配发印有“丰都供销LOGO”“为农服务中心”字样的服装200余套。制定丰都供销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手年度星级评价标准(2025),重点从农机操作、设备维修保养、年度作业量、作业效率、服务对象满意度、技能竞赛等方面,对机手进行评价。对在各级农业比赛中获奖的机手,给予500—2000元/次得奖励。对评定的年度星级机手,给予1000—3000元奖励。引导机手规范作业、精练技艺。
4.开展服务实践。连续3年入选中央支持供销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区县,试点面积逐年递增,累计试点任务10余万亩。各服务主体在实施耕、种、防、收、烘等环节服务中,提升了需求获取能力、机手管理能力、农机调度能力、与镇村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和设备维修能力。通过春夏秋实施水稻、玉米(套种大豆)的耕、种、防、收,秋冬至次年春实施油菜(套种榨菜)耕、种、防、收的轮作模式,提升设备利用率,全年作业时间可达11个月左右。
(三)坚持合作共赢,提升规模化土地服务能力
1.采取“基层社+专业合作社(新农人)+乡镇政府”的模式,参与高标准农田运营管护,其中保合镇供销社(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与包鸾镇、保合镇、社坛镇政府和新农人合作,由属地政府负责集中土地,新农人负责运营,基层社负责提供社会化服务支持,自2023年以来,已运营管护高标准农田共计6000余亩。
2.采取“基层社+专业合作社(新农人)+村集体”的合作种植模式,在不改变土地经营性质的情况下,由村集体组织农户以闲置土地入股,开展闲置土地规模化合作种植1万余亩,通过“保底收益+农户务工收入+二次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调动村集体和农户的积极性,丰富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收入。对于不宜机的地块,由新农人和社会化服务主体自己投入机械设备进行宜机化改造,累计改造7000余亩(董家镇2000亩,虎威镇1800亩,双龙镇1000亩),累计投入改造费用近100万元。
二、供销系统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质效面临的困境
1.从全国总社到市总社对环节的要求与补助价格不匹配。以2024年为例,在服务环节上,供销系统服务主体必须至少实施3个环节才能享受补助,而农业农村系统实施单环节即可享受;在补助单价上,供销系统服务主体实施3个环节及以上服务,亩均补助单价为81.6元,而农业农村系统服务主体实施3个环节及以上,亩均补助单价为100-120元。
2.持证机手从业率、年龄结构、技能综合性不佳。持证的机手从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不足20%。持有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证的多,无人机操作证的少,持有民航部门颁发的无人机操控员执照的更是凤毛麟角。从年龄结构看,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机手中,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80%以上,90后、00后的机手不足20%,后备人才严重不足。技能综合性不强,县域内绝大多数机手只会操作手动挡汽车、拖拉机,能够熟练操作手动挡汽车、拖拉机、收割机和无人机的综合性机手不足20人。
3.农机设备购置与更新高度依赖财政资金。95%以上的服务主体起步晚,体量小,其50%-90%的农机设备为供销为农服务中心建设资金或农业农村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资金购置,自身购置设备的能力不足。财政资金购置或补助的设备经过3-5年的使用后,80-100马力的拖拉机的更新补贴只有10840元,对比10-15万的购置价格,多数服务主体难以独立承担。
4.农机匹配度有待提高。县域内拖拉机(自走式旋耕机)有东方红、雷沃、沃德、久保田、鑫源、富派、洋马等10余种类型,无人机主要有大疆和极飞2类,各品牌在马力、载重等方面具有多种型号参数,但实际与我县地形地貌、作业条件相匹配的不多,而经销商在宣传、售卖时,基本只管卖产品,不会精准对接客户的实际作业需求。各服务主体和新农人在采买和使用过程中,吃了不少亏。各服务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如拖拉机品牌,从可靠性上来说,沃德次于雷沃次于东方红,有的服务主体图便宜买了沃德,结果维修的时间和费用支出的更多。如拖拉机马力,综合来说,80-90马力的拖拉机在我县的田地作业覆盖范围最广,马力越大,机器体积越大,重量越重,水田作业就更容易陷,狭小旱地作业无法进场。如无人机品牌,大疆更适合我县的地形地貌,极飞无人机在县域内作业时,比大疆无人机更容易“炸机”,原因是极飞在技术路线上,极飞更侧重于平原地形的自主自动作业,而大疆侧重于手动作业,极飞的避障雷达等部件性能与大疆有差距。
5.维修体系和能力薄弱。县域内缺乏集中统一的维修中心和品牌农机4S店,代理商和经销商店只负责卖不负责维修,相关品牌现有维修体系未集中统一,维修调度不便捷,而服务主体自身维修能力弱(技术好的维修人员年薪要求10万以上,目前仅保合供销社聘请了1名专职维修人员),仅能处理一般常见故障。以雷沃拖拉机为例,较复杂的故障维修,需要从涪陵区甚至主城区调度人员,且电路、油路、发动机的维修人员还分属不同的维修店,导致维修费时费力效果还不佳。
三、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质效的对策建议
1.转变发展思维。由项目化思维转变为市场化思维。目前不管是农业农村系统还是供销系统的服务主体,主要还是围绕社会化补助项目开展社会化服务。应当引导各服务主体在承担试点项目外,积极提供市场化服务,做到无政策补助也要提供服务并能赚钱。推广“服务主体+专业合作社(新农人)+村集体”的合作种植模式,扶持专业合作社(新农人)和服务主体集中利用闲置土地,形成并巩固自己的生产、服务根据地(基地),进一步理顺与政府、村社的关系,厚积服务口碑。
2.提升队伍质效。提高新取证人员培训准入要求,破解部分人的混证思想,让更多有志实际从事农业的人员参加培训。开展更多的技能进阶培训和竞赛,提升存量机手的技能水平,建立机手信息库,开展机手星级评选。培育社会化服务标杆企业,按照现代企业规范运营管理,给予机手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开展广泛的市场化服务,引导广大服务主体提升自身质效。充分整合、协调县域内和周边区县闲置设备、建立设备清单库,及时更新适合我县地形地貌的先进适用设备。打造集培训、竞赛、经销、维修于一体的县级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全面整合服务资源、提高服务效率。
3.开展探索试点。在龙孔镇开展200亩全程社会化服务成本测算试验,与每户农户签代耕代种协议,育秧、耕、机插秧、飞防、收割,全程收费400元,总结试验数据,形成相应参考标准。在许明镇探索半年土地合作模式,会同村集体,集中利用水稻、玉米收割后的成片闲置土地种植油菜,其间不进行土地流转,油菜收割结束,免费耕地后,交还农户种植水稻或玉米。
4.扩展服务领域。服务主体在服务保障主要粮油作物生产环节的基础上,推动服务由粮油作物向经济作物(花椒、红心柚、龙眼)、畜禽水产养殖(肉牛、鸡)等领域拓展。将服务链条由产中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向集中育秧、烘干、加工、仓储、冷藏等环节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