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洒下,稻田里一片金黄,几台收割机欢快地在稻田间来回穿梭,在大山深处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这是10月18日在重庆市万州区恒合乡所见到的一幕。
61岁的恒合乡石桶村村民方绍于非常高兴地说:“高标准农田改造,给我带来了更好的收益,我再也没外出务工了。”
据了解,自2022年以来,万州区供销社党委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和主题教育总体要求,充分发挥服务“三农”职能,创新工作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民群众种粮成本高,产品销售难和资金困扰三大难题,在助农增收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搭建平台,解决成本难题
众所周知,供销社是农资保供单位,全区70%以上的肥料由供销社提供。万州区供销社依托所属顺丰公司、兴业公司等农资企业,建立县乡村三级经营网络,乡镇级销售点104个,村级销售点460个,这些企业每年根据市场的风向储备农资,不仅应对各种意想不到因素造成的农资紧缺,保证春耕生产,还能有效地保证价格稳定。在2022年春播时节,化肥出厂价已达到每吨3800余元,可万州区供销企业仍按每吨3200元销售给农民,就同一品种的肥料,万州供销企业出售的价格要比周边区县低15%左右,为农民节省了成本。
为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生产需要和有效解决“谁来种田”这一难题,万州区供销社成立宜稼欣农业集团和种得乐社会化服务公司,统筹各个企业,整合其资源,通过机械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管理,实现了生产、管理、经营等一条龙服务。万州区供销社投资300余万元,购买了大型耕作机、插秧机、收割机等30余台支持农业生产,利用这些机械设备,近两年代耕代种代收及统防统治5.8万亩,服务费用比市场价普遍低10%左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承担的白土镇1万亩高标准农田整治中,运营种植水稻2300亩;2023年又承担了3个乡镇20000亩高标准农田整治。万州区供销企业利润全部投入了机械设备购买和高标准农田后期投入。白土镇大林村党总支书记张文明介绍:“万州供销社实施的高标准农田改造,让农民平均每亩增收300元左右,农产品加工企业兴起,还为部分农民在本地就业创造了条件,进一步保证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有预期分红和就近务工收入。”
科技赋能,解决销售难题
万州区供销社成立了重庆绿良鲜农产品商贸有限公司,通过专业社基地直采和集采集配等方式服务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已建成2300平方米配送中心1个,有冷藏冷冻库2个,配送车辆6台,农残检测实验室1个,与区内102个专业合作社签订直采合同。目前为20余家企事业单位配送生活物资,月销售额100-120万元。在疫情防控期间,万州供销企业还大力协助农民推销了严重滞销的柠檬、玫瑰香橙等大宗农特农产品,解决了农民群众的燃眉之急。
以供销“村村旺”“832”扶贫电商平台、重庆消费扶贫馆等平台为依托,积极推荐、引导本地100多家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等企业开展上线营销,进一步拓展农产品销售新渠道。同时在电报路、安澜谷和宁波农特产品展示展销馆等窗口,开展“展示展销馆+线上销售”营销模式,进一步打通了农产品销售难的瓶颈。今年1-9月,各类线上销售共计1615万元。
各基层供销社也发力电商销售,赶场、走马、恒合等供销电商综合服务社,对本地特色产品开播直播供货。恒合供销社已累计销售大米70余万元,腌腊制品110万元,菌类等干货40余万元。
借助“鲁渝协作”“万达开川渝一体化协作”和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政策优势,万州区供销社积极开展经贸协作。目前与上海、江苏、天津、福建等对口支援省份供销社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在对方设立农产品专柜或产品展销馆,进一步拓展的销售渠道。如今,万州牛肉干、柠檬、香菇、黄花、红苕粉等在各地很受欢迎。2023年,仅江苏省供销平台销售万州农产品就达130万元。
万州拥有丰富的农特产品资源,但农产品销售一直面临着渠道不畅、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为提高知名度,万州区供销社加大品牌重塑,成功将下属集团公司更名为“三峡供销集团”,通过自创、收购等形式,拥有三峡牌、绿良鲜牌、恒合高山大米、白土高山大米等品牌,再加以包装设计、宣传推介等方式,提升万州农产品知名度,不断扩大销量。
创新模式,解决资金难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建立专业合作社,首先需要资金,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万州供销社加快了“供销+信用+生产”三位一体建设,实现了全区供销社、信用社、专业合作社的深度融合发展。万州区供销社出资400万元建立风险基金,农商授信4000万元专门服务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19年至今,累计发放“三社”融合贷款1148万元。
有效解决了资金问题,126家专业合作社加入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成为会员,为510家专业合作社提供代账、代办、代理,定期组织对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和电商等技能培训,及时提供产品供需信息。
这些举措不仅消除了资金困扰,而且还激发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夯实了助农增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