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主任李洪义(前右二)调研南川区“强化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属性”专项试点工作推进情况
走进重庆南川区大观镇金龙村滕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座座精品蔬菜种植大棚颇为壮观,利用营养袋栽培的绿油油的黄瓜藤蔓正处于挂果期, 现代化的灌溉设施、环保粘虫板随处可见。
“我们通过‘三社’融合,实现产销有效对接,融资渠道更加快捷方便,提升了蔬菜基地的硬件水平, 并获得绿色产品认证,生产规模、品牌影响力和效益均大大提升。”滕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姜国强高兴地告诉记者。
滕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南川“三社”融合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南川区积极探索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社“三社”融合发展模式,聚集土地、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多种要素,形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生产、农村金融协同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
壮大现代农业生产主体
南川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明显,但农村的市场主体普遍发育不成熟,需组织协调整合各种资源,“三社”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壮大起来的。
“刚种蔬菜时,因为不懂技术和市场行情,跌了几个大跟斗。”姜国强回忆起合作社初创期的情景, 满是心酸。第一年,他种了十多亩苦瓜,由于选择品种不当,种出来的瓜瓜形不好、口感差,又正好碰上本地苦瓜集中上市,亏了十多万元。种苦瓜亏了,姜国强第二年改种番茄,然而由于市场信息不灵通,造成番茄集中成熟,根本卖不过来。为了不让西红柿烂在地里,姜国强只好亏本甩卖,这年又亏了好几万元。
南川区大观镇供销社了解情况后,将滕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纳入“三社”融合示范社,发挥供销社在种子、肥料和市场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建议他引进精品蔬菜品种发展精品反季节蔬菜,帮助他将科技融入农业。在镇供销社的指导和帮助下,滕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山东和浙江的精品蔬菜种植模式,采取现代滴灌、生物防虫、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技术,蔬菜品质大大提高,市场供不应求,合作社发展迅速,有效整合周边农业产业基地1100 亩土地,发展丝瓜、西红柿、黄瓜、秋葵等错季蔬菜,帮助周边100 多户群众实现每户增收3000 ~5000 元。
“推进‘三社’融合发展的核心是激活农村经济, 关键是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南川区供销社主任冉茂莲感慨地说。
据了解,南川区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300 余家, 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小、散、弱问题和“空壳社”“挂牌社”现象仍然存在,辐射带动力普遍不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南川区充分发挥供销社在“三社”融合中的平台作用,从34 个涉农乡镇、街道择优选取12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三社”融合发展的试点示范单位(其中示范亮点4 个),积极探索在组织上、利益联结机制上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社深度融合的方法和路径,确保“三社”真正“融起来”。
为此,南川区供销社深入推进示范社创建,加强规范化管理,重点围绕南川特色农业产业培养一批有基地、有优势、有技术、有品牌、市场开拓能力强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通过‘三社’融合,为社员提供生产资料统一采购、蔬菜统一销售等服务,解决了社员的后顾之忧,增强了合作社的凝聚力和社员对合作社的向心力。”南川区大观镇供销社主任李生长说。
拓宽农副产品流通渠道
又是一年板栗丰收时节。日前,记者在位于河图镇骑坪村图个吉栗板栗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看到,板栗树枝头已是累累硕果,不少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
在图个吉栗板栗专业合作社板栗产业加工基地施工现场,工人正忙碌而有序地作业。该项目由南川区供销社扶持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室内装修、附属设施建设正加快推进,预计今年10 月正式开业运营。
“游客将在这里体验板栗从树上摘下到加工成各种美食的过程,同时借助供销社线上线下展销平台,将板栗从基地直接送达客户手里。”南川区图个吉栗板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魏先曼介绍说,“我们将从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入手,结合三社‘融合’,打造功能完善的绿色板栗村。”
南川区是重庆茶叶产业三大综合示范区之一,是全国优质茶叶基地,却因规模小、市场窄,导致好茶卖不起好价。“云绿茶叶专业合作社依托供销社的渠道、资金、政策等优势,加快技术突破、积极宣传、拓展渠道,产销规模持续增长,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生产的大观牌金佛玉翠、大观牌老树红茶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云绿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尹刚介绍说。专业合作社发展了,产业起来了,老百姓得到实惠了,乡村经济也就活了。
2020 年,南川区供销社向上级争取农村“三社” 融合发展资金428 万元,重点扶持南川区图个吉栗板栗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展销中心建设、云绿茶叶自动化分装生产线新建项目以及重庆市南川区木凉农副产品收购网点建设等9 个项目,促进农副产品流通,助推产业发展。大观镇供销社参与的金佛山大观园农特产品展示展销项目、供销超市、供销酒店,跟畔园猕猴桃专业合作社、云绿茶叶专业合作社等24 个专业合作社建立产销关系,与重庆“国之旅”旅行社建立了“乡村一日游”合作关系,每天接待游客200 人左右,年销售额可达1000 万元,带动就业40 人以上,解决了3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 年助农增收100 万元以上。
破解农业产业发展融资难题
“目前金融机构的贷款以抵押、质押和担保贷款为主,农民及合作社依靠合格贷款抵押物贷款的比率较低,我们以三社‘融合’为契机,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融资困难的经营主体,推广普惠金融服务。”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南川支行行长李欢说。
南川区供销合作社与农商行联合开展加快“三社”融合发展的金融服务规划、信贷产品创新等业务合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信贷担保等服务。2020 年5 月底,南川区出台了《南川区“惠农贷”管理办法(试行)》,区供销社农服中心与农商行共同签订了《南川区“惠农贷”业务合作协议》。截至目前,重庆农商行南川支行及石银村镇银行向畔园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启刚蔬菜专业合作社、明泽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滕春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发放贷款共计1052 万元。
“为了带动更多的贫困户通过种植蔬菜走上致富路,合作社决定新建几个大棚,设备购置和土地整治是一笔不小的投入,然而,合作社却因资金短缺无法实施计划,想贷款又缺乏足值抵押物。”启刚蔬菜合作社负责人王启刚有段时间睡不着觉。
南川区小河供销社了解启刚的情况后,通过农商行向其发放“惠农贷”35 万元用于蔬菜大棚修建、设备购置、土地整治等,直接解决8 户贫困户就业,带动农民增收10 万元/ 年,增加贫困户收入3 万余元。
冉茂莲介绍,过去缺少抵押物导致的贷款难, 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业生产的瓶颈。“三社”融合发展起步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望依托供销社和重庆农商行的合作,逐步缓解贷款难问题,同时贷款成本也逐步降低。
畔园猕猴桃专业合作社按照“龙头企业+ 基层供销社+ 专业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模式,与大观镇供销社建立了长期服务合作和产销对接关系。在推进“三社”融合发展工作中,供销社积极与金融机构衔接,为合作社做好融资服务,今年畔园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获得了本地商业银行授信180 万元; 同时实现“农民务工工资+ 土地租金+ 股金分红” 等多元化增收,形成社员与合作社共赢的生产发展模式;吸纳周边农户100 余人长期或短期务工,年务工收入2500 ~30000 元不等,入股成员每亩可获得500 ~1000 元的土地股份分红。合作社先后获得“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重庆市精准扶贫示范基地”“重庆市新型职业农民(现代青年农场主)创业孵化基地”等称号。
冉茂莲表示,南川区供销社下一步将推动“三社”融合由点到面不断扩大,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红利,紧紧围绕供销综合改革及发展核心目标,通过新型供销基层社和综合服务社建设,构建供销双线运行组织体系,使其成为农村连接城市的桥梁,逐步引导农户走上农业现代化道路,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和联合社,拓展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增强农户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网络销售终端的控制能力,实现供销合作与集体经济联动发展,助农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