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黔中道紫苏种植专业合作社着力提升品牌品质 助力农业产业振兴
着力生产提升能力。黔中道紫苏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实施项目为契机,配套了全自动流水线、植保机等设备,建成苏籽加工、苏子超微粉加工,紫苏油加工生产线各一条,苏籽从原来年加工100吨提升到年加工1100吨,彭水紫苏油从原来年加工100万瓶提升到300万瓶,加工能力提升了600%,平均产品单价提升了32%。
着力提升品牌影响力。该社积极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在国内外展会屡屡夺金。黔中道牌“彭水苏麻、彭水紫苏油”连续多年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黔中道紫苏油”获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博览会优质奖,“彭水苏麻”参加中国红十字会京东众筹扶贫大赛荣获全国“二等奖”;彭水苏麻获得中国—东盟“南巴壹号”“一品俸”、武陵仙子、冬来熟、稷生民品牌进行注册创建,开展包括线上、线下的品牌推广活动,整合自媒体平台,在万人以上公众号进行品牌及产品信息发布。彭水苏麻保护工程开发的系列产品,悉数在第18届中国国际农交会上亮相,包装得体,个性鲜明,受到业内人士及消费者一致好评。
着力壮大特色产业。该社围绕特色农产品“彭水苏麻”产业,对地理标志农产品“彭水苏麻”发展情况进行实地摸底调研,并编制完成《彭水苏麻产业发展规划报告》,指导彭水苏麻产业品牌发展;建立苏麻标准体系。目前紫苏食用品种大多没有国家或行业标准,对其产出品及其制品在流通市场带来很大的制约,重庆市黔中道紫苏种植专业合作社为解决这一问题,探索建立了彭水苏麻企业标准、紫苏油企业标准,彭水紫苏油地方团体标准、标准化种植示范、紫苏气候品质评价地方标准等;扩大产业基地。合作社基地建设从300亩提高到4500余亩,带动全县复合种植20000亩,涉及彭水县30个乡镇150多个行政村,带动包含脱贫农户2400多户,亩均增收从400余元增长到3500余元。
着力保持特色品质。该社以项目的实施为抓手,建立了一个100亩紫苏种质科普园。通过土壤改良、品种提升等新技术的研究,按照品种的价值倾向、环境适应能力、土壤物候立地因子、优势基因、品质稳定性条件等不同,形成药用、油用、蔬菜叶用、籽用等不同品种,根据不同用途、适应品种区域区划,完成产业化前期的应用优质品种确定。目前已收录紫苏种质资源包含中研肥苏1号、中研油苏1、华中药紫12等18个品种。经过品种培育优选,挑选商业级、精品级、种子类市场售价分别可达40元/斤、140元/斤、300元/斤,特色品质得以保持。
着力创新和延伸特色产业链。该社根据紫苏叶、紫苏梗、紫苏子的特性和价值,培育原材料生产涉及重庆市黔中道紫苏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10余家、经纪人13人。培育加工品包含紫苏油、紫苏酱、苏麻油、苏麻面、苏麻酸奶等产品生产主体20余个。同时,建立了以重庆后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为主导的知识产权库,截至目前,已取得专利、版权、标准、商标等知识产权41项。
着力推进农耕文化传承。薅草锣鼓又称薅草号子,俗称"打闹歌"。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歌艺术形式,最初是为了驱赶林间野兽,逐渐演变为农民在田间自娱自乐,消累解乏,调动劳动激情,统一劳动进度的一种方式,同时有韵律的歌唱调节植物的生长状态等。该社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找到文化传承人,学习、演绎薅草锣鼓,通过口口相传、视频录制等方式推进着这一文化的传承。
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该社采用无偿资助农户生产资料,社员负责种植及管护,合作社保底市场价收购,盈利部分按交割量返现的模式进行运行。2022年,农户交割市场价格较2010年提升了340%,累计共有5960户脱贫户受益208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