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乡村振兴

石柱县供销社: 关于农副产品加工销售情况的调研

日期: 2021-09-08
字体:

为了《打造全国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及加工品供应地》,石柱县供销社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基层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就全县供销社企业开展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供参考。

一、基本概况

全县供销社辖33个基层供销社、1143个(其中专业合作社联合社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30个农村综合服务社,有农资连锁店149个(含农资配送中心)、烟花爆竹网点200多个、日用品网点600多个、农贸市场2个、黄连交易市场1个、阿里巴巴零售通网点647个、农村易淘电商网点116个。全县有40个供销社企业(基层社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2个、综合服务社5个)开展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工作,建立专业合作社基地35个10万亩,创建供销社农副产品加工产品品牌172个,占全县农产品“三品一标”245个的70%,成为全县农副产品加工的主导力量。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基层社引领搭建加工销售平台。以黄水供销有限公司(基层社)为代表的基层供销社,采取“基层社+专业合作社+基地+加工+销售”模式,依托专业合作社提供加工原材料,扎实开展农产品加工销售工作。其中:

——黄水基层社投入100多万元在万胜社区莼菜生产基地建立了占地1500平方米的粗加工厂,在黄水基层社所在地建立了占地800平方米的精加工厂,促进莼菜产业发展到1万多亩,年收购莼菜800多吨,加工销售成品莼菜400多吨,实现年销售额700多万元,研制生产的“山之纯”牌莼菜系列产品,产品获得了有机食品认证、AA级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重庆市名牌农产品证书。

——沙子基层社在湖南投资50万元建设了有15名工人的楠竹笋烘烤厂、在福建投入58万元建设了有20名工人的竹笋烘烤厂、在云南投入20万元建设了有10名工人的竹笋烘烤厂、在本县沙子镇卷店(地名)投入40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300平方米有7名工人的竹笋烘烤厂,年加工销售竹笋笋干150吨以上,年销售额750万元以上。

——三星基层社投入200多万元引进现代化流水线1条、购置烘干机2台、建立1000立方米的恒温库和500立方米的稻谷保鲜库各1座,依托顺德农业专业合作社,大力开展香稻加工销售工作,加工生产的10斤袋装“三星香米”“石柱香米”“稻鸭米”已经获得绿色食品和SC认证及有机食品认证,年销售“三星香米”等产品400余吨,年销售收入400多万元。

(二)合作社主导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三红辣椒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加工+销售”模式,大力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工作。其中:

——三红辣椒专业合作社建成占地41亩的土家香菜加工厂,建有豆瓣、辣椒酱、火锅底料、重庆小面、油辣子、复合调味料8调味品生产线,生产谭妹子牌系列产品,每天可处理鲜辣椒200吨可冷藏干辣椒3000余吨可腌制处理辣椒3000余吨,带动全县7个乡镇(街道)24个村6500余户农户(其中贫困户327户)种植辣椒1.1万亩,年购销和加工鲜椒9300吨,产值6700多万元。

——六塘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投资700多万元建设了2个中药材加工厂,拥有7800平方米的粗加工场地、4间中药材烘烤房、2个大型烘烤机、12间办公室、2个仓库、2个淘冼床、1个全自动淘洗机、1辆叉车、1辆运输车、2辆小车、2辆皮卡车、1台去皮机、2台切片机,年加工能力达到300多吨,药农年户均收入达到1.3万元,合作社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可实现利润100万元以上,固定分红和二次返利可达150万元以上。

——沿江佛手股份合作社在沿溪镇滨江村投资200多万元,建设占地面积600平方米、购置烘干、储藏、冷藏等设施设备的佛手加工厂,创立“阳琼”牌佛手商标,加工1000克、500克不等佛手饮片系列产品,聘请农民18人务工(其中贫困户8人),务工人员年平均工资2.16万元左右,年收购鲜果400多吨、干片90多吨,加工销售干片150多吨,可实现年销售总额800多万元、纯利润50万元以上。

(三)综合社跟进加快农特产品转化。以中益乡平坝村综合服务社为代表的农村综合服务社,采取“农村综合服务社+村集体+农户+加工+销售”模式,组织农民开展工艺品加工、农产品粗加工等商品转化工作。其中:坪坝村综合服务社采取村社共建模式、建立融合发展机制等措施,流转土地232.6亩,发展瓜蒌98.6亩、前胡 240亩、羊肚菌20亩、黄连836亩、彩色水稻80亩、中蜂养殖640群,年营业收入达到200多万元,年利润50多万元。建立的农副产品初加工包装扶贫车间,解决88户贫困户就业难问题,带动就业增收40余万元,为贫困户购销农产品达30余万元。年底村民不仅按股享受到综合服务社生产生活便利服务,还获得综合服务社固定分红、效益分红、产业分红,既增加了社员收入,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2020年全村股民分红15.2万元,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扶贫效益。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营实力弱小。一是综合实力弱。基层社、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负责人缺乏有实力、懂技术、善营销的人才担任;固定资产不多,农产品加工规模小、实力弱、产品单一、管理粗放。二是缺乏扶持政策支撑。供销社企业没有专项扶持资金,切块到供销社的项目资金很少,大部分享受不到。三是产业发展带动力不强。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仓储、冷库、物流等设施,并且由于财政支持少、银行贷款难等问题而导致没有粗加工,只停留在产业发展基地上,停留在产前、产中服务上,在收购、加工、销售服务上滞后。

(二)产业融合不够。供销社企业加工农产品基本上采取的都是粗加工,缺乏合作化、工业化的生产模式,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业融合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发展与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度不高,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采摘农业等普遍存在低水平、模式单调等问题,大多是农家乐式的半日游、棋牌游,新型业态开发还不够。龙头企业的带动不够,龙头企业与基层社、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和农民的联系不紧密,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生产技术落后。是知名品牌还较少。虽然打造了“源味石柱”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以及“石柱红辣椒”“石柱黄连”“石柱莼菜”等单品品牌,但总体来看在全市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品牌没有,品牌影响力有限。二是缺乏优质的人才,技术水平难以发展,工人教育程度不高,只能培训出熟练工,在技术上难以提高。三是销售冷链、仓储等体系配套严重不足。据统计,全县农业设施冷库仅8000余吨,且大部分布局在县城及中心乡镇,直接建在基地的几乎没有。是特色产业关键技术还未突破。如:我县黄连、辣椒一直深受消费者喜爱,产品畅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欧美等多个国家。但是,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连作障碍日趋严重,虽然各大科研院所一直都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探索,但目前还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四)融资贷款较难。基层社购置的房屋门面资产基本上是集体土地,无房屋产权证,无法进行抵押贷款,导致专业合作社融资贷款难。加工农产品前建基地、后连物流,一次性收购原料常年加工,流动资金压力大,特别是季节性收购资金贷款难。全县146家合作社及涉农企业投放贷款中,基层社、合作社仅占50家。

四、下步工作打算

按照全县供销社“十四五”发展规划,努力按照为农、务农、姓农要求,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全面提升供销合作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供销合作社与农民利益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作更高效,合作经济组织属性更鲜明,社会影响力明显提升。

(一)发展壮大加工企业。通过开放办社,吸纳拥有为农服务理念、承认供销合作社章程、接受供销合作社管理的具有影响力和良好成长性的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社会企业进入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社有企业在农资、粮油、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等重要涉农领域和再生资源行业的市场占有率。

(二)增强农产品流通力。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在黄水、沙子基层社和泽泰中药材、三红辣椒、沿溪佛手专业合作社等地建设农产品及中药材加工基地。将泽泰木瓜、沿溪佛手、黄水莼菜、沙子刺老包和竹笋建设成为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三)打造骨干龙头企业。社有企业要紧紧围绕“三农”发展做文章,农产品、农资、再生资源、电商等企业要延伸产业链条,在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农村电商、健康养老、冷链物流、公用事业、保供物资等方面实现转型升级。创新社有企业投资和服务方式,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示范、农业综合项目开发培育和建设。

(四)提升冷链物流业务。全力助推冷链物流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具有区域带动力或行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全县新增农产品冷储容量10万吨规模。在农产品主产区,建设规模适度的预冷、贮藏保鲜等加工冷链设施,加强先进冷链设备应用,补齐农产品产地“最初一公里”。

(五)积极培育各类品牌。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带动和塑造一批知名品牌,重点围绕探索品牌基地建设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安全监管体系、认证与检验检测体系、产品追溯体系、准入退出体系、品牌营销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品牌培育扶持政策和融资扶持机制,加快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信息员  徐毅)

版权所有: 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 主办: 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

ICP备案: 渝ICP备1700094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000011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498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