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乡村振兴

城口县:推进“三社”融合发展构建消费扶贫长效机制

日期: 2020-10-19
字体:

面对我县土地分散细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商品率低、产品供应链缺失等产业发展突出问题,县供销社扎实推进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社在组织形态、生产经营、利益联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科学有效融合,把生产、流通、信用三大要素融合起来,把政府、企业、农民三方面的作用统筹起来,构建产业扶贫、消费扶贫长效机制,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活力。

一、搭建消费扶贫产销平台

(一)构建农产品产销对接体系。一是建立农产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依托市大数据公司开发针对全县乡村常住农户和市场主体的“三社”融合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收集录入农产品生产、销售、信贷和政策咨询等基础数据,运用该平台开展后台数据分析和运用,将其打造成为联结生产端和市场端的有力工具,有效解决产销信息不对称、产销衔接不畅的问题。二是搭建“县农产品集配中心+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三位一体的产销体系。初步建立了集农产品收购、分类分级、加工包装、冷冻冷藏、储运物流功能的县级农产品集配中心,提高县域农产品保障水平和服务水平。2019年至今,县农产品集配中心累计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特产品收购达500吨,收购金额达到1731.78万元,带动贫困户660户2666人。三是收购贫困户滞销农特产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受企业停工、人工不足、运输不畅以及各地饭店酒楼、集体食堂停业等影响,我县农产品等出现不同程度的“卖难”现象,县农产品集配中心对建卡贫困户、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滞销农产品开展定点上门收购,累计收购金额达到100余万元,有效缓解了脱贫户农产品受疫情影响带来的滞销问题。

(二)拓宽县域农产品销售渠道。一是充分运用“线上线下”两种形式,努力开拓“县内县外”两个市场。线上开设了淘宝、京东企业店铺,建立“城口山珍”微信公众平台,线下积极开展商超、农超对接。县内对34所学校、24家机关食堂开展蔬菜、食品配送业务,县外积极对接市纪委、市国资委和市经信委帮扶集团、九龙坡区、水利部和山东临沂东西扶贫协作“以购代捐”消费扶贫定点采购业务,积极参与贫困村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展销活动,2018年至今,县内外采购我县农特产品总金额达到3705万元,有效提高了县域农产品商品率。二是加大品牌创建营销力度。成功申报注册了“林之汇”商标,城口花菇、城口黑木耳、城口竹笋、城口土豆果等“林之汇”自营品牌达到6个。在创建自有品牌的同时,加大与赵孝春牌老腊肉、鸡鸣茶业、登娃食品、久益农业、九龙洞矿泉水公司、九重山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力度,采取线上线下同步宣传、同步推广、同步销售的模式,2019年实现上述品牌农产品增量销售400余万元,提升了城口农产品市场影响力。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运用各类媒体、媒介、展销会、推介会、“消费扶贫月”等活动向社会各界积极宣传城口农特产品,破解城口农特产品“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局面,不断扩大参与消费扶贫的“朋友圈”,推动形成消费扶贫的强大合力。2018年,邀请了中央电视台7频道[每日农经]栏目组到我县拍摄《城口乌天麻》,制作了推介城口特色农产品的专题纪录片《背山》,有效提升了城口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夯实消费扶贫产业根基

(一)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核心,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完善政策机制,两办印发了《城口县推进“三社”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试行)》,县政府办印发《城口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评选办法(试行)》,为“三社”融合及合作社规范建设提供政策支撑。二是成立了县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已为49家涉农小微企业开展代账代税、档案管理、工商登记等服务,有效降低了经营主体的管理成本,提升了规范化建设水平。三是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积极引导动员有劳动意愿和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召开专业合作社政策培训大会,鼓励农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生交易,交售合格产品,借合作社的“大手”拉起贫困户的“小手”,助贫困户脱贫增收。目前,我县农村常住农户总入社入会率已达到84%。四是支持和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增强带动能力。县供销社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组建了城口县厚坪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及城口县梦湖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促进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联合合作。五是深入推进示范社创建。根据《城口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评选办法(试行)》要求,县供销社积极开展县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评选工作,预计到2022年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县级示范社将达到50家以上。六是开展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培训,2018年以来,每年开展1-2次合作社带头人培训,累计培训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280余人次。

(二)以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为重点,全力提升全县农产品供给水平。一是按照以销定产、以销促产工作思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订单农产品基地,按照“定点、定种、定质、定量、定价、定时”六定方式试点发展土豆、大豆、高山蔬菜种植基地1000余亩,发展蛋鸡、山地鸡、生猪、中蜂等养殖基地8个。社有企业林之汇公司与全县18家龙头企业、3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家庭农场建立产销合作关系。2019年至今,公司通过订单农业带动1000余户农户增收,其中建卡贫困户450户。二是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大力扶持各类经营主体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开展农资配送、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服务,引导小农户接受低成本、便利化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建立2个测土配肥站,辐射带动周边10个乡镇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农产品提高产量和质量。如坪坝基层社成立以来,依托绿乡情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建了烘房、加工房,为合作社开展土豆片、土豆果、大米加工服务及竹笋、食用菌等农特产品烘干服务,有效提升了合作社社员农产品商品率;建立了测土配肥站,2020年开展巴山3000亩连翘和沿河500亩老旧茶园测土配方施肥;开设了“村村旺”电商服务站,搭建“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平台。

三、开展消费扶贫合作金融

涉农小微企业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主体,是构建消费扶贫、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难以获得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为缓解涉农小微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县供销社扎实推进“两社”与金融机构融合,通过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平台担保,与市供销总社农信合作投资公司合作开展“供销易贷”,累计为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5535万元,为18家合作社贴息160万元。2020年,与农商行合作开发了“助农贷”贷款品种,利用“增信贷”资金池,发放贷款670万元;与村镇银行合作开发了“三社兴农贷”贷款品种,按照供销社推荐、村镇银行审核、双方共同监管的原则,开展对小微贷款主体的小额度、广覆盖、便捷化融资贷款服务,发放贷款285万元,通过金融支持,将多数合作社从财务危机中拯救出来,带动农户1000余户,其中贫困户700余户。

版权所有: 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 主办: 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

ICP备案: 渝ICP备1700094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000011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498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