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春风和煦,阳光明媚。
出板桥场镇往北,沿着通往新桥村的道路一路前行,沿途金黄的油菜花、洁白的李子花星罗棋布,时值春耕时节,村民们正在田间地头忙碌着,好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春光图。
走进新桥村芋荷湾村民小组,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坡连着一坡新整治后的田土。在叶家大屋基的两块正沟田,三四十个村民正在忙着栽种糯玉米苗,板桥镇扶贫糯玉米栽种现场培训正在这里举行——该镇产业扶贫脱贫攻坚行动已经展开。
一棵树,撑起一个扶贫产业
扶贫糯玉米栽种培训现场所在的位置也是板桥镇优质花椒基地。基地里花椒长势良好。新桥村综合服务社公司董事长董永雄介绍说,这是去年11月栽种的优质花椒树——藤椒苗,栽了311亩、3万多株,明年就能试挂果,第三年进入盛产期。目前,全村花椒种植面积达到了650亩、6万多株。
董永雄算了一笔账,进入盛产期的花椒树每株产量可达15-20斤,全村花椒产量可达100万斤左右,以目前每斤5元的市场价计算,花椒产业的直接经济收入就可实现500万元左右。
近年来,板桥镇立足镇域实际,以食品工业园为依托,以龙头企业——重庆凯莱调味食品公司为带动,以专业(股份)合作社为主体,大力发展当家产业——花椒产业。
目前,板桥镇已成立8个花椒股份合作社,全镇优质花椒种植面积达1.6万亩,万亩花椒基地名副其实。
板桥镇以花椒为支撑,探索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以地入股,到花椒基地务工挣现钱,探索出了保底收益、年终分红,就近就业、务工增收的利益联结方式,村民们实现了“一块地,挣两份钱”的叠加效益。
为最大限度保证村民利益,板桥镇党委和重庆凯莱调味食品公司签订了鲜花椒回收价格保护协议,保证了鲜花椒的最低收购价格。
“保护价”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土地入股让农民成为利益主体,集体经济发展“隔心墙”拆除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700多户群众踊跃加入合作社,构建起“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共建共享的扶贫增收新格局。
小项目,大产业。除新桥村外,板桥镇花椒种植已遍及高洞子、通明等8个村。今年,新桥村将新增花椒种植面积500亩。全镇将新增花椒种植面积1万亩,让花椒树真正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扶贫树”“摇钱树”,让花椒产业成为镇域支柱产业、扶贫支撑产业。
“1+3”,短平快叠加扶贫效益
天公作美!眼下正是栽种糯玉米的大好时节。
在新桥村芋荷湾村民小组叶家大屋基金糯2000糯玉米栽种现场,村民们有的在转运玉米苗,有的在栽种玉米苗,有的在铺设薄膜……一派忙碌的景象。
“大土块要移开,薄膜盖上去才管用”“肥料再用土地覆盖完”……在现场,技术人员一边宣讲糯玉米种植的技术要领,一边现场纠正村民的不规范动作。
据董永雄介绍,新桥村花椒种植行间距标准是:行距3.5米,窝距2米。花椒苗从移栽到盛产,要3年时间。
如何实现花椒基地土地资源的再利用,提高土地效益?板桥镇做实做细扶贫产业,在种好一棵树的同时,通过“1+3”的模式,发展短平快项目,增加土地收益,叠加扶贫效益。
“1”,即种好一棵扶贫树;“3”,即打好花椒生长成熟期的时间差,利用土地闲置空档期,种好一株苗——玉米苗、一颗豆——大豆、一窝菜——菜豌。
据了解,板桥镇采取集中种植、联片带动的方式,确定新桥村、高洞子村、欧家坝村专业(股份)合作社集中种植糯玉米,联片带动其余7个村的群众参与,参与方式为投劳、资金、土地入股。土地入股的,1.4亩为1股;现金入股的,400元为1股;投劳入股的,8个工天为1股。同时,该镇还分散种植户有69户,分散育苗36.95亩。仅新桥村新麻一跳股份合作社就育苗90公斤,其中20公斤免费提供给困难户分散种植。
把困难群众吸引到产业链上来,成为板桥镇“1+3”产业扶贫的“硬核指标”。据了解,目前,全镇181户困难户以资金和劳力的方式入股,自愿“绑”在了“1+3”扶贫产业链上。
以糯玉米种植为例。分散种植的困难户,享受专业合作社免费提供的玉米苗,所获收益归困难户个人所有。集中种植的合作社,享受免费玉米种子、种粮大户补贴、每亩500元的产业补贴。全镇产业扶贫资金结余部分,按比例奖励给有意愿加入合作社的困难户,作为困难户参加合作社的入股股金400元的补充资金。实行统一种子、统一育秧、统一栽种、统一用肥、统一管理“五统一”技术规范。
据估算,通过玉米间种,一亩地可以收获玉米1700斤左右,在不影响原有花椒树正常生长的情况下,额外给困难户谋划了一条增收的快速渠道。
在大豆种植方面,主要分布在8个花椒股份合作社,种植面积达2500亩。由政府出资购种,合作社种植管理,食品加工基地菽乡(重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统一收购,预计收益550元/亩。间种收益作为合作社收益,按合作社既定的分红方式进行分配,即按旱地200元/亩/年、水田300元/亩/年为群众保底收益,除去保底及成本,入股农户享受50%的入股分红。
困难户叶万富、赵贤菊夫妻的楼房就在叶家屋基的坎上,外观上看,楼房修得很漂亮,一点都不像困难户的房子。十几年前,身强力壮的叶万富被一场大病击垮,丧失了劳动力,背上了药罐子,即使享受90%的建卡贫困户住院治疗报销比例,每年自己的医药花费也在2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