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三位一体

打好“三社”融合组合拳 跑出“三农”发展加速度

日期: 2023-04-20
字体:

近年来,巫山县紧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以提升为农服务能力为根本,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重点,以健全组织体系为抓手,以联合与合作为纽带,以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为核心,抓三社融合促三农发展,有效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助推乡村振兴。目前,带动全县发展山地特色现代效益农业近70万亩,农民参加合作社占农业总人口3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至11127元,带动3万余贫困户脱贫增收。

——凝聚合力,推动政府、企业、农民三大主体融合

(一)强化政府引导。从组织形态、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系统推进,夯实三社融合政策保障。强化领导高位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深入调研,牵头制定《巫山县三社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将三社融合纳入乡村振兴成效考核。高规格成立三社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部署会,县人大常委会定期听取三社融合发展情况报告,切实压实工作责任。健全体系系统。坚持党社联建,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上,强化党建引领和把关定向作用,增强合作社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优化完善县乡村三级供销网络体系,推进26个乡镇供销社全覆盖,打通经营服务网点向305个行政村延伸最后一公里。目前,24个涉农乡镇基层供销社全覆盖,建成186个村级综合服务社,培育四有示范11个。加强协同合力推。建立统筹管理、联席会商运行机制,坚持每月调度、每季度通报。各部门、乡镇全力配合,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三社融合发展,县农业农村委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社会化服务,县审计局适时帮助解决购置资产政策难题,形成合力共推良好氛围。

(二)强化企业带动。突出企业在三社融合的链接作用,着力培育壮大,增强抗风险能力。抓企业招引。围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强龙头企业招引,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1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6,与山东烟台合作投资600万元建成山东烟台·巫山产业园。抓主体培育。引导培育一批、提升规范一批、注销淘汰一批,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清理空壳社、僵尸社693家,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698,其中农民合作社1018家庭农场1063种养大户达到617抓示范带动。注重发挥企业带动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参与村合作社产业发展,村企共建率达43%。如:三峡集团与两坪乡华家村建立结对帮扶,实施光伏发电项目,带动该村户均增收2.5万元。中建二局西南公司与双龙镇花竹村共建,发展脆李1580亩,家家种上致富果

(三)强化农民参与。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农民在三社融合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激发自主能动性。强化宣传引导。县供销社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三社融合。乡镇供销社和村级综合服务社联动,通过召开群众会、院坝会等,广泛宣传三社融合各项政策,从思想上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三社融合。目前,65%农村常住居民完成登记。强化技能培训。组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师资库,分类别、分层次开展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共开展餐饮、旅游、种植等30余项技能培训336场次,培训总人数达3.7万人次。同时,抓住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机遇,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等2723新型职业农民

——整合资源,推动生产、流通、信用方式融合

(一)抓生产合作,化解种不来、管不好聚焦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不断提升合作社为农服务质量。完善生产标准。与西南大学、辽宁省果树研究所等院所合作,构建种植技术最优、管护模式最佳“标准”流程。编制《巫山脆李优质高效生产规程》,统一育苗、接穗、栽种、管护、施肥、病虫防治、采摘、保鲜等标准,实现标准化生产。优化社会服务。构建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队、大田肥水管理服务队、果树修枝整形服务队“三支队伍”,对全县农业生产开展专业化服务。组建163人社会化服务专业队伍,为小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集约化、规模化服,对8万亩脆李和5万亩柑橘提供生产性服务,为196个专业合作社测土2万余亩,统防统治面积12万余亩,生产成本亩均节约40%以上。加强科技支撑。建立科研机构、科技创新中心5个,与中国农业大学研究院、烟台农科院联合设立博士工作站,并选派市级科技特派员39名、“三区”人才17名、县级科技特派员117名,成立干果、水果、畜牧、中药材等4个专业农合会,对贫困村和产业村全覆盖实施科技服务指导。目前,实施技术攻关项目20余个,开展管护技术人才、土专家培训6500余人。

(二)抓供销合作,化解卖不出、不好卖围绕促进农产品销售,开展农资购销、市场开拓等服务,加快构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健全流通体系。在农村综合服务社设立农产品收购和电商服务站点,推动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产销对接,构建从产地到终端的市场网络体系。目前,培育电商服务网点309个、电商主体20余家,去年实现农产品销售29.17亿元、电商销售达10亿元。拓宽线上渠道。县供销社与县商务委联合,依托互联网开辟线上巫山汇特色电商馆,与村村旺电商平台合作展销,与京东、顺丰、邮政等合作建成35条冷运干线和3500个流向物流,确保农产品一线城市24小时到达、二级城市48小时到达。今年,开展直播带货促销,已销售各类农产品达5万吨。畅通线下销售。与四川、湖北、山东、北京、广东等15个省市建成产地直销模式,去年线下销售脆李4.1万吨、各类特色农副产品5000吨。加强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与水果经销商的合作,推进农超、农商、农批、农社对接,年帮助销售柑橘、脆李等3万吨,挽回经济损失1.5亿元。

(三)抓信用合作,化解融资难、融资贵立足支农、兴农、富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提供便捷化、个性化、差异化融资服务。降低信贷门槛。通过提高抵押物评估价值、放大抵押物担保比例、实行应收账款质押、以信用方式发放贷款、纳税信息申贷等方式,降低三社融合贷款准入门槛已发放涉农贷款12895户、金额35.5亿元。简化信贷流程。实施首问负责制、限时办贷制、一次性告知制、绿色审批机制,制定三社融合发展贷款资料清单,落实专人上门采集、一次办结,贷款时限严格控制在5个工作日以内,一次性办结率提高30%创新信贷服务。推出微粒贷、平安贷等金融产品,打通线上支用、线上续贷通道,实行线上无还本续贷。增设农村金融便民服务点,增添ATM机、智能柜台等自助设备,畅通移动金融、手机银行、愉快付、网上银行、微信银行等支付结算渠道,金融服务覆盖率100%防控信贷风险。出台《三社融合发展信贷风险补偿管理办法》,设立100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开展建档评级,对1000余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评级授信,意向授信金额达3.2亿元,已发放三社融合贷款4010万元,建档评级覆盖率100%加强信贷支持。全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巫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农业经营主体,采用信用放款、风险补偿基金增信、担保公司担保等多种方式给予信贷资金支持,2022年来共向29家涉农主体发放了1165万贷款,切实解决涉农主体贷款难题。

——链接利益,推动资源、农民、产品三大要素融合

(一)推动资源变资产,助力产业壮大。“三社”融合发展过程中,通过盘活资产、整合资源,加快推动扶贫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盘活资产推动产业集体化发展。坚持集体经济带动“三社”融合,安排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7590万元,辅助实施“社出资、村出力”村社共建共享,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完成全县309个村居、1946个组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盘活农户闲置土地16万亩、闲置农房552套,量化资产11568万元、配置股份356093股,83.44%行政村实现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4个村超过5万元、10个村达到10万元,集体资产总额达32.22亿元,其中产业收益占比73%3年后农户分红收益可达3000亩·年。整合资源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针对“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的散小格局,通过“零改整”“坡改缓”和“粮改果”“瘦改肥”,加快推动零碎地块为成片土地、低效耕作为高效发展,实施耕地宜机化改造1万余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8万亩,创建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3个,并在高中山带种植适宜特色产业,实现产业连片发展、机械作业。目前,规模种植脆李28万亩、柑橘18万亩、中药材20万亩、核桃15万亩、烤烟4.5万亩,其中脆李年均产量10万吨、产值15亿元,每亩产值可达1.6万至2万元,户均最高收入10万以上。

(二)推动农民变股东,助力增收致富。统筹三变改革和三社融合,以改革促融合,以融合促发展。试点带动推进三变”“三社深度融合。在全县16个村开展三变三社融合改革试点,按照整村推进原则,动员广大农户以土地和资金折算股份入股,实现农民股东。如骡坪镇路口村整合三变三社资金329万元,带动耕地入股面积1200亩,1100名村民成为股东量化股金151.6万元建平乡青台村整合土地资源1300亩入股万亩茶园,农民以土地入股持股32%143500余人成为股东,累计分红37.98万元。因地施策缔结利益让农民分享融合红利。因地因村建立联动,分区域、分类别构建经营体系,推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施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通过土地租赁、作价入股、订单农业、技术承包服务、就地务工等方式增加收入全县贫困户与6577个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施合作社农户以土地、林地等资源资产和闲散资金入股合作社,股份收益按农户60%、专业合作社30%、村集体10%分配3年后户均可分红600年。实施产业托管由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对缺劳动力的农户进行产业托管,产业收益在支付土地流转费的基础上,按合作社和农户82的比例分配收益。如:官渡镇竹林村实施联户经营托管,对单户8亩、贫困户5亩整合成20—50亩家庭果园,实行统管、统销,户均收入可达2—3年。

(三)推动产品变商品,助力价值延伸。着力强链、补链、延炼,提升产品价值综合价值和市场竞争力。抓加工增值保收。聚焦农林果业深加工,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联结方式,对参社农户农产品实行保底价收购,并将加工增值收益30返还社员,既增强抗风险能力,又保障群众受益。目前,引进山东三嘉粉丝等加工企业3建成粉丝、中药材等生产加工线脆李月饼、脆李酱、脆李果酒等加工产品开始批量生产,预计农副产品增加值增长16%左右,社员收入户均增长2万元。抓品牌放大效益。立足品牌市场效益,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一批立得住、叫得响、卖得好的拳头产品创建一批国字号、国家区域品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近年来,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97个,巫山脆李、巫山恋橙、巫山党参成为全国区域公共品牌。其中巫山脆李品牌价值达16.28亿元,农户享受品牌增值达10亿元左右,小果子成为大商品抓监管提升品质。坚持发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由合作社负责对参社农户产品实施绿色防控,建立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基地,由县商务局和供销社负责对巫山系列农产品统一包装、LOGO、二维码标识,实现消费者对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基地到市场全程溯源。强化农业综合执法,严格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对产品市场流通全程监控,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100%


版权所有: 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 主办: 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

ICP备案: 渝ICP备1700094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000011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498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