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一)精心安排部署
一是及时汇报。去年12月24日,市社召开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体系建设试点区县启动会后,我们立即向分管领导进行了专题汇报,分管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当即表示会大力支持,并要求我们会同农商行一道按照市上会议精神,认真拟定好实施方案,把握好各个环节,落地落细做实做好该项工作。
二是制定方案。我社领导班子与农商行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按照市社会议精神和县分管领导的要求,结合巫山实际,共同研究具体措施,并争取相关部门的意见,反复修改,不断完善,最终制定印发《巫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方案共分四个阶段逐步完成,明确了工作内容、实施步骤及保障措施。
三是动员部署。2月24日,县供销社召开了全县基层社主任会议,对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做了专题安排部署,并在会上对具体操作方法进行了讲解培训。3月1日,以县政府的名义召开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专题会议,在会上进行了统一安排部署。会议由县政府办公室主持,县政府分管领导彭晓蓉副县长亲自出席会议,相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分管领导,县供销社、农商行主要领导以及县农商行各乡镇分理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在会上我社与农商行行长分别对该项工作做了安排部署,晓蓉县长做了重要讲话,客观分析了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的机遇与挑战,明确了相关单位及各乡镇工作职责,将该项工作纳入乡村振兴对各乡镇、部门的考核之中,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大家抢抓机遇,切实解决我县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为全县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四是分片培训。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辖区内专业合作社、基层供销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召开会议,县供销社、农商行具体负责宣传讲解“三社”融合、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级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财务规范、贷款品种及操作流程(线上和线下)、贴息等相关事项,通过现场教学手把手教会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将信息录入农服通。截至6月全县25个涉农乡镇(街道)完成培训全覆盖,共培训各类经营主体353户。
五是营造氛围。一是县供销社与农商行利用融媒体及相关会议加大宣传,在全县范围内营造氛围。二是县供销社充分利用基层网点分布广接触人群多的优势,在全县农业经营主体中进行宣传普及,让更多人知晓,农商行也充分利用各分理处专业知识,为广大百姓讲解政策以及贷款品种,积极引导参与。三是向全县各类涉农主体广泛派发宣传资料(农服通操作手册),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000余份,让农业经营主体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流程。四是各乡镇政府利用专题会议、农村院坝会等形式,给予大力宣传,讲解相关政策,让该项政策的知晓度在农业经营主体中大幅提升。
(二)加强工作协同
向县政府争取到政策资金支持,到位风险补偿金100万元。同时县供销合作社与农商行密切配合、加强协作。一是人员融合。县供销合作社、农商行巫山支行联合发文,明确全县24个基层供销主任担任农商行巫山支行各分理处信息员(兼职不兼薪),农商行巫山支行各分理处主任兼任各基层供销社副主任(兼职不兼薪),促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二是机构融合。农商行巫山支行委派专人到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专门处理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相关工作(每星期固定时间),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提供办公场地;三是服务融合。农商行巫山支行在骡坪供销社、骡坪村综合服务社打造普惠金融便民示范点,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切实方便当地老百姓。农商行巫山支行以固定工资加提成的方式补贴基层供销社及村级综合服务社。
(三)做实评级放贷
一是摸采信息。争取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前期县供销社与农商行一起对全县注册的各类农业经营主体3400多家(其中农膜专业合作社1895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摸排。经核实在正常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仅372家。目前已采集录入村村旺·农服通258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38家,家庭农场13家,种养大户66家,基层供销社26家,综合服务社3家,涉农企业12家)。
二是评级授信。由重庆农商行巫山支行牵头、县供销合作社配合,结合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公平透明、分层分类、科学规范的授信机制。县供销社与农商行会同各乡镇供销社、农商行各分理处对辖区内的正常运营的各专业社进行统一评级授信。
三是实施分类信贷支持。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农业经营主体,采用信用放款、风险补偿基金增信、担保公司担保等多种方式给予信贷资金支持。农商行巫山支行与县供销社签订“三社”融合发展协议,采取由实际到位的风险补偿基金作为风险补偿进行征信的业务模式,根据客户的资质及实际资金需求情况可以在借款人提供抵质押或第三方保证担保的基础上增信,也可以直接发放信用贷款,风险分担比例按照双方签订的协议约定执行。县农商行2022年累计发放农户信用贷款1.86亿元,其中通过供销社申请线下放贷29家,放贷金额1165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普遍不规范,规范财务的专业社不多,多数专业社存在“无账”,大数据核查下,极大影响专业合作社信贷评级及贷后的有效监管;二是在各银行均开发有相关农业产业贷款产品,相对于三社融合贷来说,他们的贷款产品利率低、程序简,导致多数涉农经营主体不愿进行信用评价体系信息采集。三是县财政极度困难,无法支持贴息资金。缺乏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四是由于近两年气候恶劣,农业产业发展抗风险能力较差,导致贷款风险把控较难。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继续加强信用评价体系的宣传,进一步提升信用评价工作的知晓度及覆盖率。二是加大对基础数据的采集录入,尤其针对家庭农场和村级综合服务社、种养大户等一批潜在主体;三是加强对获贷经营主体的贷后管理。利用人熟地熟的优势,掌握获贷农业经营主体实时动态,监测了解贷款是否用于生产经营、资金使用是否合规等情况,及时报告和处理对借款人还款造成影响的重大变故和风险,并积极采取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配合农商行试点分支行做好贷后管理工作。四是认真落实会议精神。将以此次申主任的讲话精神为指导,推动我县的信用评价体系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