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专栏>三位一体

巫山县供销合作社“三社”融合发展现状及问题思考

日期: 2022-12-05
字体: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稳步推进“三社”融合发展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三社”融合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供销社,由供销社主任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三社”融合相关工作。  

二是健全政策机制。2019年印发了《关于推进“三社”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巫山委办发〔2019〕91号),2021年印发了《关于印发深入推进“三社”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巫山府办发〔2021〕95号)。

三是完善供销基层组织体系。第一强化镇村两级供销网络的规划布局。截至当前,已累计完成24个乡镇基层供销社建设,实现了24个涉农乡镇基层供销社建设全覆盖工作目标任务,累计建成村级综合服务社135个。第二不断强化行业协会和服务中心建设。指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县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完成换届选举工作,24个乡镇供销社成立农合会分会。规范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建设,不断提升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截至目前,服务中心已为全县近200家合作经济组织、企业开展了代账业务,为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规范管理搭建服务平台。第三加快推进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建设。已完成10个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建设规划,完成竹贤乡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建设,年底将开展试运行。

四是示范打造。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我县产业发展的“三社”融合模式。截至目前,通过资金融合、组织融合、服务融合等方式共打造脆李、柑橘示范点40余个,面积万余亩。曲尺乡月明村村级综合服务社通过给专业合作社提供统防统治、修枝整形、肥水管护等社会化服务和冷冻储藏、收购农产品等形式与曲尺乡月明村陪虎坨柑橘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融合,融合社员420户,其中贫困户99户,融合柑橘面积800余亩,融合效果很好,助推了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骡坪镇供销社通过资金入股,深入推进“基层社+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发展脆李300亩,融合社员64户(其中脱贫户21户),在当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五是深化利益联结。全县110个村集体与供销基层组织开展了“村社共建”,供销基层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不断紧密。

六是资金融合。一方面我社与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巫山支行签订了《“三社”融合发展合作协议》,明确我社与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民合作社等涉农主体贷款时的权利和义务。一方面全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作为全市6个试点区县之一,县政府高度重视,今年3月组织召开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启动会议,进行了统一安排部署。同时我社多次与农商行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制定《巫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截至今年5月,会同农商行在全县所有乡镇完成了宣传培训和信息录入工作。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农业经营主体,采用信用放款、风险补偿基金增信、担保公司担保等多种方式给予信贷资金支持,有效解决涉农经营主体贷款难、贷款贵、贷款烦的难题,为“三社”融合信贷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基层供销社累计获得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巫山支行金融贷款2.35亿元。

(二)为农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一是拓展服务领域。以供销基层组织为载体,已建成农资配送中心1个、农资连锁店118个、庄稼医院24个、测土配肥站1个、农膜回收网点240个、3年来累计回收废弃农膜及肥料包装物967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二是创新服务方式。针对我县脆李、柑橘发展缺劳力、缺技术、缺管理经验等难题,全力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成立巫山县特力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组建以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大田肥水管理、果树修枝整形、水稻机耕、机播、机收、中药材大田管理等为主的社会化服务队200余人。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年均服务量逐步增加。年均配送化肥1.5万余吨,为涉农经营主体开展综合服务面积15万亩次。

(三)经营渠道不断拓展。一是着力助推品牌打造。近年来,我社为了提升巫山脆李、巫山恋橙的品牌效应,在渝宜高速和重庆轻轨、公交站台及主城高档小区等地制作各类广告大力推荐巫山脆李和纽荷儿。连续多年组织参加重庆、成都、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地“巫山脆李”、“巫山恋橙”推荐会。二是着力培育销售团队。组建了200余人的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300余人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野狼车队,20多家县外脆李、柑橘经销企业和供销社系统等4大销售主体。三是着力互通产销渠道。每年组织召开脆李、柑橘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社代表、农副产品经纪人、野狼车队对接会,互通生产销售信息,为巫山脆李的促销和其他农产品销售发挥重要作用。四是着力开辟线下线上市场。近年来,我社坚持以解决果农所需所盼为目标,以市场为主导,充分发挥农产品流通经济人协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和农汇源电商公司等行业协会、企业主体作用,为脆李、柑橘等农产品寻找销路,开辟市场。经过几年的努力,成功开辟了重庆、成都、广州、浙江嘉兴等一批一线市场和多个二线批发市场。新开辟了贵阳、西宁、银川、兰州、西安、武汉等6个一线市场,为巫山农特产品销售打下了坚实基础。五是着力其他农特产品销售。充分发挥基层供销社直接联系农民优势,大力销售当地农特产品,解决农民卖难问题。近年来销售粮油、蔬菜等农产品1万余吨。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基础薄弱。因为巫山县供销合作社改制时基层供销社资产卖完、人员走完,导致新建基层社基础相当薄弱。一是阵地缺乏。多个乡镇无闲置国有房产,政府无法划拨,县社也无资金购买。导致部分基层社属于挂牌建设。二是人才缺乏。由于农村人才流失,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寻找懂技术、善经营、闯市场的人才来承包基层供销社很难。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不高。一是“三会”制度不健全。部分合作社未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选举产生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名为合作社,实为个体经营户。二是财务管理不规范。部分合作社没有建立规范账务,没有落实财务管理人员,合作社财务处于“流水账”水平。

(三)基层组织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一是基层供销社属于县社社有企业的参股企业,由于机关、社有企业人员较少,对于基层社的日常运营监管难(如财务监管),对日常经营不能做到有效监管,导致不能准确判断基层社营业效果。二是基层社财务建账难。部分基层社带有个体化性质,由于涉及多方政策的约束(如税收政策),不愿增加人力、财力支出,不愿如实反映真实业务情况。三是由于社有企业实力弱小,不能有效统揽基层组织的相关业务。四是对基层社领办人缺乏政策扶持,“三社”融合专项资金扶持力度有待加大。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一是继续深入推进“三社”融合发展。广泛开展多领域多种方式融合发展合作模式,做精做实产业、资金、服务、销售融合,特别加大和农商行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合力度。二是持续推进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发展。开展基层社提质增效等专项行动,使基层供销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加规范运行,同时加强村级综合服务社的建设力度。三是扎实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完善县乡镇供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助推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四是持续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既要做好线下销售,不断巩固老市场,大力开发新市场。又要做好系统内线上销售,使巫山农村产品卖得远、卖得好,卖出好价钱。

版权所有: 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 主办: 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

ICP备案: 渝ICP备1700094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0000112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498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