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基层组织体系,夯实“三社”融合组织基础。按“政府主导、供销主办、股份制形式、市场化方式”原则,恢复重建乡镇(街道)供销合作社38个,实现乡镇供销为农服务全覆盖,“县供销社+乡镇(街道)基层供销社+村级综合服务社”的组织体系和供销、合作、信用“三位一体”的融合体系基本形成。围绕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和农业市场发展需要,积极培育市场主体,系统引领发展农民合作社1115个,实现98.6%行政村有农民合作社带动,培育县级示范社80家,推荐并获批市级示范合作社38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9家;打造郁山镇等16个基层示范供销社,鞍子镇、郁山镇供销合作社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命名为“基层社标杆社”;规范建设155个村级综合服务社,培育34个星级综合服务社,将基层供销社的网络延伸至村级;整合基层供销社为农服务组织组建成立“苗乡供销为农服务队”,郁山镇、大同镇、鞍子镇、连湖镇等基层供销社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提供专业化、全产业链综合服务,逐步形成为农服务体系,年服务面积达20万亩次以上。
探索“三社”融合新模式,密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充分发挥社有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彭水县彭峰农资公司、重庆尚品商贸有限公司、彭水县兴达农资专业合作社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社有企业,在乡村振兴中主要开展农资采购配送、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加工销售、名优品牌培育等经营活动,并提供优质服务,在社有企业的主导下,各基层供销社与合作社、常住农户实现了生产、劳务、供销等领域的深度融合,鞍子镇、郁山镇等基层社入股12家农民合作社,保家镇、大同镇、高谷镇等基层社与34家农民合作社在产业发展、农资配送、品牌培育等方面予以融合。鞍子镇供销社以股份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模式,与农商行、民泰村镇银行融资160万元,培育村级综合服务社5个,成立彭水县永华联合社,吸纳成员社5家,直接服务合作社12家,吸纳211户农户入社,带动所在乡镇和周边乡镇农户3972户、15888人,实现科学种植水稻、紫苏、“小米花生”等农作物;郁山镇供销社投入360万元,成功研发了模拟自然风干自动化生产线,开发了龙须粉丝、紫薯粉丝、薯片等产品,延长了红薯产业链条,引领郁山镇120多户作坊从事晶丝苕粉加工、销售,年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年销售收入6000万元。
创新金融服务机制,破解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融资难题。与县人民银行共同建立金融机构服务“三社”融合发展的机制,定期会商,共同推进。同时,将有融资需求的涉农企业、合作社、常住农户定期向县人民银行进行推荐,由县人民银行分别推送到各金融机构,并充分利用各金融机构的政策差异,实行借款主体、金融机构双向选择。2022年1-3月共完成涉农融资58777.63万元,其中涉农企业2977.5万元、合作社335万元、农户55465.13万元。
整合优势资源,融入农村“三变”改革。按照“村社共建”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基层供销社供销网络资源和熟悉市场的优势,探索“基层社+村集体+农民合作社+农户”模式,采取村集体以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以产业基地、小农户以劳动力等方式入股基层供销社,实现基层供销社和合作社得发展、村集体有收益、农户得实惠的合作共赢。通过将财政补助资金以配股的方式,按“村集体经济组织持股不低于20%、农户持股不低于10%、基层社持股10%、领办者持股60%,实行固定分红制,每年按照所持股的5%实行固定分红”原则创建星级综合服务社34个,每年可实现固定分红3.4万元。太原镇供销合作社与花园村、麒麟社区共建谋发展,花园村以大棚设施入股的方式发展羊肚菌产业,种植100个大棚,实现羊肚菌销售收入40余万元,村集体实现分红4.28万元;麒麟社区投入10万元,收购油菜籽80吨,加工菜油15吨,实现销售收入40万元,社区集体经济实现固定分红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