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管齐下健全组织体系。一是作为全县4个乡镇“三社”融合发展试验示范区之一的沙子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镇、村两级“三社”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党委定、企业聘、村民选”选优配齐了基层社主任1人、基层社副主任6人、综合服务社负责人10人。二是恢复发展基层供销社,通过“财政投、政府补、企业筹、社会集”和“村社共建”的方式,该镇创建基层社1个、村级综合服务社10个,获财政投入35万元、政府补贴20万元、企业筹集168万元、社会筹集12万元的建设资金,夯实了服务乡村振兴基础。三是采取“三个一批”(清理一批、规范一批、整合一批)方式,对全镇4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7个家庭农场进行了清理整顿,共清理“空壳社”14个、“挂牌社”21个,做实做优合作经济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消除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
二、三项举措发展康养产业。一是盘活土地资源。全镇土地入股10896.79亩,占比35.26%,按保底分红效益分红的模式,2020年分红163万元,土地流转5600亩,占比18.1%,年流转金达65万元,引进云南“百集龙”集团在沙子村、鱼泉村建民宿、配设施、开发乡村旅游,目前已签订了投资框架意向协议。二是挖掘康养内涵。发展了以莼菜为主的“食养”、李花园为主的“观养”、古院落为主的“住养”、漂流和自驾游为主的“动养”、“啰儿调”为主的“文养”、黄连为主的“疗养”。三是规划产业布局。按照“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的要求,做强“老字号”黄连产业,常年在地黄连1.55万亩,做实“新字号”脆红李等产业,种植面积10663亩,做精“贡字号”莼菜产业,莼菜种植面积1000亩,做靓“野字号”刺老胞等产业,已建刺老胞基地200亩、野竹笋基地10000亩、特种养殖野猪常年存栏300头、冷水鱼常年在池120万尾、石蛙常年在池2万尾。
三、三种模式完善利用分配。一是农户将土地、林地、农房折价入股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每亩年收益不低于当地土地流转价值,年终净收益60%按5:4:1分配给专业合社、农户、村集体。全镇土地入股2876户,分别与15家经营主体签订流转协议346份、土地入股协议2530份,每年分红26万元。二是将财政投入“三农”资金量化给村集体,作为集体股权入股公司、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并实行“保底分红+效益分红”。全镇“1+4”资产收益模式覆盖333户,共签协议256份,覆盖率61%,其中,股权收益扶贫265户,基金收益扶贫38户,旅游收益扶贫16户,信贷收益14户,年分红712830元。三是采取政府贴息、农商行降息等措施,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激发内生动力。今年沙子农商行已发放“创业担保贷”80万元、“复工复产贷”100万元和其它涉农贷800万元,累计贷款278户,金额1961万元,累计贴息332次,金额16.8万元。
四、三大平台建设振兴乡村。一是社会化服务平台。基层社牵头,综合服务社组织,运用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定制化服务等措施,扎实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等社会化服务工作。目前,已组建7个农业社会化服务队伍,与农民签订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协议,服务面积8000余亩。二是产业化发展平台。大力发展以黄连为主的中药材、以莼菜为主的高山蔬菜、以脆红李为主的经果产业;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少种或不种高杆农作物;变林下种连为熟地种连,两年来推广熟地种连2000亩;关闭煤矿4家,沿龙河、蚕溪河流域200米以内的养殖场。三是农村电商购销平台。由专业合作社主办,基层社入股合办,建立了沙子“沙佳帮”农村电子商务购销平台。两年来,“沙佳帮”农村电子商务先后加入了“拼多多、1688、832、村村旺、淘宝”等电商平台。2020年“沙佳帮”农村电子商务购销平台实现农产品上行90.6万元,仅莼菜销售达5393单,单品销量全网第一,创收26.8万元。(信息员: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