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社调研组一行深入全县各专业合作社、基层供销社开展了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工作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现状
今年以来,我社围绕全县“一心两极三带”生产力布局,引导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品牌农业、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做实社会化服务工作为核心,提升为“三农”服务质量。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指导基层社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产品收储、物流配送等全方位服务,引导农村经营主体采取租赁、代耕代种、合作、订单等方式,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新建花椒、红心柚专业管护技术服务公司20个,直接参与服务人数1500人以上,新增社会化服务面积3万亩,合作社开展农技服务、代耕代种5万亩,预计年底达到17万亩,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农户户均增收200元。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开展绿色、有机等农产品认证,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个。县农合会联合各乡镇供销社定期开展花椒种植技术培训、水稻栽植、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生猪养殖技术培训等,培训合作社成员和培育农产品经纪人,今年共培训3期400人次,培育县级以上科技特派员10人,培育农产品经纪人50人。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2次8家次,实现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新建测土配方站5个,庄稼医院5个。依托“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规范会员单位财务体系,为160家农合会会员单位开展代账业务,并开展电商销售、涉农项目策划等服务项目。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体系优势,与农民建立紧密的产业与利益连接,带动农民分享产业发展效益。
(二)以探索土地托管模式为指导,构建农业生产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全县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以土地托管为载体,探索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多种形式的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在农机作业、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土地托管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我县九堡盛鼎葛根种植股份合作社在虎威、社坛、仁沙等5个乡镇托管土地超过1500亩种植葛根,建设加工厂房进行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锦渝紫红薯联合社在包鸾、仙女湖等乡镇托管土地2000亩种植紫红薯,建设产地冻库1000吨级,产品主要销往重庆永辉超市、新世纪超市。隆大哥农机股份合作社流转土地425亩,打造水稻、榨菜标准生产基地;水稻标准化育苗150亩、机插130亩、机收125亩;发展莲藕60亩,生姜10亩、脱毒洋芋500亩、榨菜417亩;为100亩的耕耘种植提供技术服务;提供化肥17吨,收购鲜榨菜121万斤。实现收入192.35万元,助农增收130余万元。渝丰源养殖专业合作社采用生猪高效饲养+水产循环养殖+蔬菜沼渍灌溉方式带动农户,同时免费向成员提供沼气。
(三)以健全基层组织体系为载体,推动合作组织快速发展。一是通过行政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等多种手段恢复重建基层社,由供销社出资控股并购置固定房产,为基层社提供生产经营场所;二是基层社与综合服务社融合发展,把综合服务社提升为基层社在行政村和社区的集农资、日用品、金融、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网点和销售终端,已建成农村综合服务社125个,今年在建50个,到2020年实现农村综合服务社全覆盖;三是推进农民合作社提质增效。基层供销社作为为农服务的前沿征地,深入组织、指导、服务和参与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引领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劳动力、农业补贴等要素入股组建股份合作社,鼓励社有龙头企业、基层供销社等参股领办股份合作社,真正发挥其为农服务、助农增收的作用。新发展专业合作21个,新建基层供销社5个,累计发展专业合作社1936个,基层供销社25个。
(四)以健全完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为体系,提升为农服务综合实力。我社充分利用原有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日用品销售、烟花爆竹专营、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等农村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加快工业品、日用品、生产资料的下乡与农副产品进城双向流通速度。基层供销社、农民合作社主动承接当地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项目,龙孔、青龙供销社在种子种苗、农资农膜、统防统治、农机服务和农副产品回收销售体系中起到了主力军作用,董家镇供销社承接全镇花椒种植、管护、施肥全程技术指导;社坛镇供销社、十直镇供销社在农资储备、送肥下乡等方面提供服务;虎威供销社、高家镇供销社依托日用品超市提供质优品正价廉商品。截至目前,建成丰都县农副产品综合交易中心1个;民达、平都、天大等县城专业农民市场3个;十直、暨龙等乡镇农贸市场、集散市场8个;农资配送中心1个、农资超市31个,村级店151个;日用品连锁店50个,绿优鲜社区超市22个;再生资源分拣中心1个,综合交易市场1个,回收经营网点120个;烟花爆竹配送中心5个,连锁店385个;有力地推进了全县综合服务体系建设进程。
(五)以培育“互联网+供销社”为载体,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一是开办丰都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开展生鲜农产品“社区直销”和“网订店取”业务。二是依托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供销e家”电子商务平台开设了“供销e家”丰都供销旗舰店,增添丰都特色农产品、特色食品、特色旅游品营销渠道。三是改造董家、虎威、暨龙、三建供销社等农村电商经营服务网点,逐步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业务和日用品购销业务,部分政务账务办理等,提升农村经营网点信息化支撑能力。青龙供销社积极探索农产品电商销售渠道,注册了“青双”、“巴子别都”等商标,定制黑花生、茶叶、红心柚、土鸡蛋、黑绿豆和茶叶等农特产品精美包装礼品盒,所有产品均以青龙供销合作社名义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效益十分明显。
(六)以亮点社、示范社打造为引领,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发展。 围绕“1+6+X”产业导向,在全县特别是贫困村指导培育特色产业,组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广泛吸纳农户参与,增强造血功能,加强同农民利益联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巩固贫困户脱贫成果。指导各基层供销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行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积极延伸农业社会化服务链条,围绕农民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开展农资集中采购、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农产品营销、物流配送、抵押贷款、担保融资等全方位服务,积极开展特色产品商标注册和品牌认证。目前全县累计评选和打造县级示范社60家,培育市级示范社29家,国家级示范社15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4家,农民合作社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产品及产地60个,GAP花椒基地1个,“明富藠头”获得全国总社“百佳品牌”称号,三元红心柚获得中国过夜百强品牌,“丰都红心柚”、“丰都龙眼”等12种农产品成功申报国家地理商标。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不尽规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近年来不断发挥着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使全县农业产业朝着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但据调查,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名义出现的合作经济组织,部分合作社与农民利益联结不紧密,运行管理不规范,基础信息不畅通,导致“空壳社”“僵尸社”存在,目前正在与农业农村委、税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各乡镇组织开展“僵尸社”“空壳社”清理,初步审核710家非正常经营专业合作社移交市场监管局正在按程序依法依规吊销、注销。
二是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有待健全。搭建农产品流通网络有助于扶贫脱贫攻坚。目前我县农产品生产环节存在着部分产品不特优,无质量安全保证,流通环节存在着冷链物流不足,速递速达不畅,营销存在着中间环节多等。
三、下一步打算
(一)在持续推进试点工作上力求新的突破。一是持续推进专项试点工作。紧紧围绕“三社一会一中心”发展格局,补足短板,进一步健全组织体系建设,密切利益联结;建立健全“三会”制度,做实做强入社入会工作;通过“电商+供销”流通模式、介入金融服务、参与社会化服务、积极与邮政合作等多种方式,创新经营业态,强化为农服务水平。二是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五大体系。即“为农服务组织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农村合作金融服务体系、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三是积极作为,大胆探索,把农村“三变”改革、结合“三社”融合发展与专项试点工作同步融合推进。
(二)在积极探索“三社”融合发展上力求新的突破。按照市场化的要求,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打造产前农资供应、产中科技指导、产后加工销售、全程金融支持的全产业链综合服务。近期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和全面领会敏尔书记推进“三社”融合发展的指示精神,积极探索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信用社“三社”融合发展,为我县推进“三社”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三)在加大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力度上力求新的突破。紧贴“一心两极三带”生产力布局,紧跟“1+6+X”产业导向,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契机,规范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各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开展全方位、宽领域服务。
(四)在着力打造现代流通网络体系上力求新的突破。依托传统经营领域,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和城乡居民生活服务网络,特别是借力农村电子商务这一新兴产业,着力打造网上供销商城,实现农产品上网进城,网货下乡进村,便利城乡居民。
(五)在扎实推进基层组织体系建设上力求新的突破。借助全市打造示范基层供销社契机,选择辐射面广、人流物流量大的乡镇(街道),全面恢复重建基层供销社。同时,加大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建设步伐。
(六)在强力推进社有企业改革发展上力求新的突破。一方面组织现有社有企业积极参与全县农业生产、加工、收储业务,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另一方面拓展经营服务领域,以服务城乡居民生产生活为目的,以发展壮大社会服务业为导向,采取混合所有方式,选择组建商贸、物流企业,适时成立丰都供销集团,继续参(控)股农民专业合作社,促使供销服务领域的面进一步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