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县供销社加强统筹引导 提升服务质效
近年来,丰都供销系统深入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精神及全市“三位一体”改革部署,将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质效作为深化综合改革、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强资源统筹、强化引导培训、创新合作模式,初步构建了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强化“三个整合”,构建服务体系
整合分散要素,打破资源壁垒,形成服务合力。
(一)整合资金阵地,夯实服务根基。争取涉农统筹整合资金、“三社”融合专项资金、“三位一体”改革资金和社有资产1000余万元,建成县级为农服务中心1个、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7个,社会化服务阵地矩阵初具规模。
(二)整合设备人才,建好服务队伍。秉持“先进适用、适当超前、专业咨询、有效比价、即采即配”原则,采配东方红拖拉机、大疆无人机等涵盖耕、种、防、收、烘干全程社会化服务的大中型农机设备100余台,整合各基层社中小型设备500余台,专职机手60余人,兼职机手50余人。依托5个基层社和2个社有企业,建成农业社会化服务队伍7支,为开展规模化、标准化服务提供了坚实的装备和人才保障。
(三)整合行业主体,规范服务秩序。通过县农合联和县社会化服务协会“双轮驱动”(县供销社负责人任农合联会长,三元镇供销社负责人任社会化服务协会会长,保合镇供销社负责人任副会长,)吸纳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主体、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经销商、种植大户等50余家单位入会,有效整合了全县社会化服务主体,理顺了服务主体与农业农委村、供销社、属地政府之间的关系,确保了社会化服务主体作业片区划分和服务的有序开展。
二、突出“三个引领”,促进质效提升
示范带动、标准驱动,推动服务水平向专业化、高品质迈进。
(一)示范基地引领,树立服务样板。在包鸾镇建成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基地,改造集办公、食宿、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楼(占地面积600㎡),调度、购置和整合农机设备100余台,成功开展了8000亩水稻、玉米和油菜,耕、育秧、种、防、收、烘干全程社会化服务,为全县提供了可看、可学、可复制的社会化服务样板。
(二)培训竞赛引领,锻造精兵强将。依托县社会化服务协会和县农民科技培训中心,3年来培训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员200余人次,无人机操作手150余人次。农闲时间组织机手参加国家、市、县农机比赛并屡获佳绩。2023年重庆市第六届农民特色运动会上,社有企业机手范古龙荣获植保无人机项目第一名。2024年“巴渝工匠”杯重庆市第三届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社有企业机手代家洪荣获第二名,并代表重庆市参加第六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荣获全国三等奖。
(三)星级标准引领,驱动能力提升。制定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星级评价标准,从设备管理、签约服务、任务完成、对象满意度等方面,对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进行考核,引导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提升管理和服务质效。2024年评定四星级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1个,三星级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2个,合计奖励3.5万元,激发了服务主体“比学赶超”、提升质效的内生动力。制定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手年度星级评价标准,从农机操作、设备维修保养、年度作业量、作业效率、服务对象满意度、技能竞赛等方面,对机手进行年度星级评价。对在各级农业比赛中获奖的机手,给予500-2000元/次的奖励,对评定的年度星级机手,给予1000-3000元奖励,引导机手规范作业、精炼技艺。
三、创新“三种模式”,拓展服务规模
积极探索多种合作路径,让社会化服务惠及更多主体和领域。
(一)“社农政”联动,盘活高标准农田。采取“基层社+专业合作社(新农人)+乡镇政府”的模式,参与高标准农田运营管护,其中保合镇供销社(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与包鸾镇、保合镇、社坛镇政府和新农人合作,由属地政府负责集中土地,新农人负责运营,基层社负责提供社会化服务支持,自2023年以来,已运营管护高标准农田共计6000余亩。
(二)利益联结驱动,唤醒闲置资源。采取“基层社+专业合作社(新农人)+村集体”的合作种植模式,在不改变土地经营性质的情况下,由村集体组织农户以闲置土地入股,开展闲置土地规模化合作种植1万余亩,通过“保底收益+农户务工收入+二次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调动村集体和农户的积极性,丰富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收入100余万元。
(三)市场运营导向,延伸服务区域。2025年5-7月,社有企业瑞轩农业公司抢抓农时、优化方案、强化组织,与智慧农服集团相关子公司合作,在涪陵区、垫江县、奉节县等区县开展飞防作业(水稻、玉米、高粱),完成服务面积1.5万余亩,展现了过硬技术、高效组织和敢打硬仗的气质形象,成功将“丰都服务”模式推向区域市场,服务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