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县供销社监事会关于规范乡镇基层供销社财务管理的调研与思考
乡镇基层供销社(以下简称基层社)是供销社最基础、最基本的单元,是供销社服务“三农”的最前沿。财务管理是基层供销社内部管理的基础,是规范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环节,更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必然要求。基层社想要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规范财务管理问题,化解“糊涂账”,算好“明白账”。
一、全县基层社之概况
全县共有30个基层社,从会计核算情况看:有3个基层社开展了企业会计核算占10%;有27个未开展企业会计核算占90%。从运营情况看:其中20个基层社正常经营占66%;有10个基层社因各种原因处于歇业状态占34%。从入股形式看:有23个是以购置门面的形式入股,采取收取门面租金占76%;有2个基层社是政府提供场地,县联社现金入股,采取固定分红形式占6%;有5个基层社是认缴入股未收取租金和固定分红占18%。
二、规范基层社财务管理之义
(一)规范财务管理乃明辨经营虚实之器。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满足各方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需要,也是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基层社参与市场竞争,需要规范财务管理,在相应会计核算制度指导下清晰记录自身的资产、负债、收入和支出情况,作为自身及外部主体了解基层社收支状况、资金用途、项目收益等经营状况的可靠依据。
(二)规范财务管理乃竞市长久之基。基层社要发展得好,亟需加强财会管理与会计核算。通过精细化的成本管理和财务分析,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策略,加强成本控制,挖掘增收潜力;能更科学决策,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金的周转率和利用率,使资金和政策发挥最大效用;更有利于明晰经营方向,规范经营管理,提升市场信任度,与金融机构及其他市场主体更好对接,有利于家庭农场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确保其长期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三)规范财务管理乃争策求贷之凭。基层社可争取项目政策支持及信贷等方面支持的权利,既然享受政策扶持,理应接受财务监管。在享有惠农政策和金融支持的同时,需要向政府、金融机构等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政府部门制定农业政策、进行农业补贴发放以及金融机构对农场进行信贷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层社提供的财务信息主要包括收入、支出、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收益分配表等,以及经营范围、规模等。只有确保提供的财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才能准确了解其经营状况,为其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服务。特别是要争取财政支持的项目,必须有规范的财务管理,才有利于项目按要求执行以及相关部门对项目监管的落实。
三、基层社财务管理之弊
(一)基层社法人认识之缺位。通过调研发现,全县98%的基层社财务不健全。从县联社角度看,县本级财政和上级供销部门的项目资金大多数都要求以参股入股方式投入,财务不透明导致县联社对基层社不愿投、不敢投,一些支持基层社建设的资金闲置,项目出现空转。从基层社角度看,30个乡镇(街道)基层社,有23个是以购置门面的形式入股,采取收取门面租金,有2个基层社是政府提供场地,县联社现金入股,采取固定分红形式,有5个基层社是认缴入股。因此在经营活动上基层社不愿与县联社形成利益联结,表现出“貌合神离”的状态。基层社法人认为只要按时交纳门面租金或固定分红,亏损或赢利都是自己承担,从自己左衣包放到右衣包,没有必要进行规范的财务管理。
(二)会计核算人员之虚位。从调研情况来看:一是未落实财务制度。30个基层社有3个基层社有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其中有1个基层社为降低成本,临时雇佣没有会计相关资格或能力的兼职财务人员理账,存在“一人多岗”现象,缺乏岗位分离与监督制衡。使基层社财务核算缺乏规范性。27个基层社未进行会计核算,虽然都有财务制度但并未落实。二是会计核算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从基层社的记账情况来看,收支界限不清,普遍存在“家社不分”的情况。家庭购销与基层社购销等收支混记。这样就导致基层社的经营收支情况不准确、不客观,记账情况不能真实反映经营情况,影响成本收益的核算,所得到的财务数据不能作为了解基层社经营效益和科学决策的有效依据。三是会计核算缺乏严谨性和规范性。有记账的基层社中,无专职财务核算人员,相关经营凭证的取得、保存和登记存在问题,导致账目登记不及时、不完整、不具体。存在不少额度低且频繁的口头交易、微信转账、白条入账等情况,负责人因忙其他经营管理业务而没有时间记账,做不到准确及时地记录账目,进而导致兼职财务人员每月无法准确做好账务处理,财务管理未能做到有账可依、账证相符。
(三)财务管理监督之失位。一是经营状态和利益联结存在问题。由于有33%的基层社处于歇业状态,以收取租金和固定分红形式,导致基层社大都本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理念,其经营行为对自己负责。二是制度监督落实不到位。虽然印发有规范基层社财务相关文件,但基层社由于各种原因未开展正规会计核算。为促进基层社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促进基层社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财务管理规范水平,相应的财政支持与补助补贴也以此为基础遴选符合条件的基层社予以扶持。因此,基层社存在会计核算不清、财务不规范等情况时,会对争取相应财政项目或补助的监管造成困难。
四、规范基层社财务管理之策
(一)明识财务规范之重。基层社要认识到,会计核算既是农村市场“蓝海”,又是争取涉农政策的“刚需”,也是接受监督的“必要”。只有规范的财务管理,严格会计核算,才能为争取政策支持赢得先机,在市场竞争中领跑。
(二)夯实财务规范之基。基层社在完善制度建设、账簿设置、岗位职责设定基础上,根据核算需要,采用适宜于基层社运营的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账务处理流程。
(三)健全财务内控之制。县级供销社要求乡镇(街道)供销社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规范的会计核算,建立适合基层社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全面梳理业务流程,分析风险隐患,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有效运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内部控制基本方法,加强对基层社经营管理的内部控制。
基层社若要长久之续,必以财务规范之实,此乃基层社发展之要,方不负“三农”之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