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社组织人员对全县基层供销社进行了深入调研,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一、基本现状
(一)重建情况。全县30个基层社通过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自然人股东等合伙联营、投资入股,均登记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其中20个基层社正常经营,三合、虎威、树人、高镇、仁沙、包鸾、暨龙、江池、南天湖和武平等10个基层社因各种原因歇业状态。县供销社持股51%以上的21个,基层示范社14个;吸纳农民合作社入股28个,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41个,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建涉农经营主体89个。
(二)资产投入。2015年来共投入资金1044.5万元,其中909.5万元在董家、三建、兴义、栗子、仙女湖、南天湖、十直等22个乡镇单独或共同购买房屋门面,使用面积达5892.1平方米;135万元现金入股名山街道、双路镇、兴义镇基层社,发展商贸流通和冷链物流集配中心。乡镇政府无偿支持提供场地2处,兴义镇、双路镇分别提供1000平方米和880平方米农贸市场支持基层社经营。
(三)人才队伍。基层社负责人有以下几类: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负责人(青龙供销社负责人为丰都县青双黑花生股份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张光其);二是农资销售大户担任(龙河镇孙元海);三是社改制职工担任(陈家庆为社坛供销社改制职工);四是村“两委”干部、社会能人、农村致富带头人等担任(十直镇供销社负责人为双溪村党支部书记许伟华,双龙镇供销社负责人为关都坝村党支部书记李柏)。全县30个基层社负责人,大专以上学历11人、市人大代表1人、村党支部书记3人、中共党员13人,基层社工作人员一般2-3名,名山街道供销社和保合镇供销社均超过30人。
(四)经营业态。经营业态有以下几类:一是龙河、社坛、兴龙等基层社为代表的农资服务型,主要销售农膜、化肥和种子等,为辖区内种植养殖大户、农民合作社和农户等提供送货上门、技术指导等服务。其中龙河基层社年销售有机肥、无机肥、复合肥2000余吨,占区域市场份额60%;二是保合、三元、许明寺等基层社为代表的农技服务型。保合基层社采取“基层社+专业合作社(新农人)+乡镇政府”的模式,参与高标农田运营管护,与包鸾镇、保合镇、社坛镇政府和新农人合作,当地政府负责集中土地、新农人负责运营、基层社负责提供社会化服务,2023年来运营管护高标农田6000余亩;三是名山街道(千县千社质量提升行动)、青龙等基层社为代表的加工流通型,发展订单农业,加工后品牌化包装销售。名山街道基层社建成投运农产品集配中心、抖音直播孵化基地、帮扶车间等平台,服务场所面积3600平方米、冷藏库1800立方米、冷冻库1200立方米,标准直播间8间。现有职工30多人,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20余个,辐射带动就业2000余人。青龙乡基层社依托青双黑花生品牌,带动当地农民1000户发展黑花生种植2000余亩。
(五)行业管理。县供销社制发《基层供销合作社资产管理办法》《基层社和社有企业选人用人管理办法》《丰都县供销社财务管理规范》加强对基层社资产、财务、人员等规范管理。出台《丰都县供销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星级评价标准》《丰都供销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手年度星级评价标准》等6项制度引导系统农业社会化服务。
二、存在问题
(一)产权不明晰。基层社除十直、保合等少数购置房屋属商业出让土地外,其他多为生态移民安置房或个人售卖集体用地小产权房,无法办证产权不明晰。
(二)引控机制弱。基层社示范社大部分由全资社企重庆丰都鸿兴资产经营管理部代表县社控持股未实缴出资,且县社机关职工是公职人员,不允许从事直接商业活动,基层社经营管理权实际由基层社负责人掌握。
(三)重视度不够。供销社作为生力军,理应是党委政府服务三农的排头兵,但多数乡镇党政认识不到位,不重视支持基层社功能形成和作用发挥。
三、对策建议
(一)组设供销集团,发挥撬引作用。集团价值期许、功能定位、组织形态、钩联关系、围合投入和人才聚引需结构紧实,不挣热钱快钱,投资运营要“阶段可承受、长期可持续”,事做好利分好并预设阈值熔断、渠道缓释。
(二)划设中心供销社,形成伞形支撑。综合“沉淀基础、产业布局、兜覆半径、 意愿响应和组运关系”等要素效果和边际成本,在全县划设6个中心供销社,选好合作伙伴(经营管理负责人),秉持“急用先行、几何嵌入、叠加赋能”原则,开展综合服务(农机农资农技、农产品收储加工、冷链物流、农贸市场、供销超市和寄递配送等),苦练“穿斗”本事,加快打造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