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党建改思想、治乱象,筑牢清廉基础。一是党建引“廉”。将清廉机关建设与“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打造、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开展“树清廉社风,建勤廉供销”清廉供销建设,细化36项供销“清廉细胞”“清廉单元”建设评价指标,培育清廉企业、清廉科室、清廉个人,成功打造“供销红扁担,服务惠三农”党建品牌。二是学习育“廉”。严格落实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第一议题”、党支部学习“第一内容”、党员学习“第一任务”,及时学习传达上级有关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担当不作为典型案例通报,专题剖析区社系列违纪违法案例深层次原因,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警醒全体党员干部,让“以清为美、以廉为荣”的理念入脑入心。三是文化润“廉”。打造“勤廉供销”文化长廊,通过廉政规范公示、倡廉经典展示、企业职工家训家规上墙等,教育和提醒党员干部时刻增强廉洁自律意识,让廉政教育从“文件”走向“文化”。
聚焦风险改监督、治权力,打造清廉生态。一是关键环节“点题式”监督。完善党组集体决策重大问题议事规则,严格执行“三重一大”,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创新线上选题和线下找题相结合模式,通过开展线上问卷调查、线下群众“面对面”沟通,征集整改建议,点对点进行监督,督促解决急难愁盼问题30余个。二是关键岗位“常态式”监督。对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及社有企业班子实施“廉政画像”,常态化开展廉政谈话,及时了解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工作状况,动态跟踪监督履职情况。聚焦机关岗位廉政风险点,定期开展项目“回头看”、财务审计检查,促进党员干部廉洁用权。三是关键领域“融合式”监督。针对社有企业监督难、管理难问题,建立理事会、监事会和社有代表大会“三会”制度,定期对社有企业和基层社开展内部审计监督,对系统各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大检查,确保社有企业运营管理的规范有效廉洁运行。完善项目“动态入库—实地初审—集体决策—规范实施—属地共验”标准化流程,台账式、清单化规范管理51宗社有资产,社有资产收益提升10%。
服务大局改作风、治混乱,维护清廉风气。一是强作风。修订《机关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强化业审、纪审联动式监督,规范机关和社有企业接待运转、物资采购、督查督办等10余项内部管理事项,与社有企业全覆盖签订《党风廉政建设承诺书》,营造清廉用权良好氛围。二是提效能。溯源供销“背篓精神”“扁担精神”,开展纠“四风”树新风专项行动,坚决纠治“昏懒庸贪”“中梗阻”等“机关病”,持续加大对“不敢为、不想为、不会为”干部的监督力度,化解社有企业改制历史遗留问题65个。三是促发展。锚定“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定位,纵深推进生产、供销和信用“三位一体”改革。引导4家社有企业围绕为村集体经济组织代理记账100余家次,整合社有资产装修企业办公场所和黔江区农特产品展示展销中心,销售农特产品达1.2亿元,回收废弃农膜1000余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