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区级电商平台 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电商不仅可以帮助群众脱贫,而且还能助推乡村振兴,大有可为。”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相关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的推动下,农村电商已成为活跃城乡市场的重要渠道。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特别是数字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笔者就我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品牌打造以及品牌赋能情况开展了走访调研,形成以下报告。
一、做优农村电商平台助力乡村振兴
(一)集中力量打造区级农村电商平台
发展农村电商,就是有效解决农民“买卖难”问题,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渠道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通过倒逼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数字化生产,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转变农村居民消费方式,在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巴南区供销社积极作为,于2015年11月组建成立“重庆农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禾电商公司”),是区供销社直属股份制企业,也是公益性和经营性兼而有之的巴南区农村电商主平台公司。该公司积极发挥其区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和引领性作用,现已与巴南区键镁乐农业、二圣茶叶、阳春巴人农业、民之丰农业股份合作社、东温泉五布柚种植专业合作社、美亨柚子种植股份合作社、米粒儿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黑黑黑农业专业合作社、九亩田农业等30多家涉农企业/合作社开展合作。先后承接了市妇联、巴南区农民丰收节等活动4次,接待1000余人次参观指导,同时迎接了区党代表、区政协、区人大的视察,得到了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2020年10月,该公司承担了中国西部消费扶贫中心(现已更名为“中西部〈重庆〉消费协作中心”)重庆巴南馆的建设和营运工作,同时打造“农禾电商”鱼洞街道星澜汇展厅、二圣镇集体村巴南区农特产品线下展厅,展示展销巴南农特产品130余种。
2021年度,重庆农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销售总额:1285.1万元,其中线上销售额为:963.69万元(消费帮扶372.23万元,其他591.46万元),线下销售额为:321.41万元。
(二)做大做强“巴之源”特色农产品公共品牌
巴南区商务委、巴南区农业农村委联合印发〔2020〕225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培育农产品品牌,通过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科技创新等手段,培育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此,农禾电商公司也不断加大对巴南区农特产品公共品牌“巴之源”的培育,公司现已打造“巴之源”品牌豆腐乳、豆豉、腊肉、香肠、大米、茶叶等产品10余个,还将进一步加快自建和联合打造等形式不断发展壮大该品牌数量和质量。
1、自建产业基地,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禾电商公司于2021年4月在巴南区石龙镇大兴村自建“巴之源”产业基地366亩,充分发挥我区农业区位优势,利用现代农业种植技术,通过标准化的种、养、储、运、销,最终实现巴南区品牌化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形成产供销为一体的创新型农业模式。该基地总投资1000万元,基地分为种养循环、农旅结合、农产品商品化处理三个板块,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利用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和品牌化运营 。
2021年启动的首期132亩优质水稻基地建设,当年投产即见效。共产出长粒香大米8万余斤,实现销售额32万余元,有效的解决了“地由谁来种、地怎么种、产品怎么卖”的问题,让100余户农民撂荒近8年土地复耕增收,解决了当地农民“足不出户”就近就业24人,增加收入30余万元。
2、 线上线下融合,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是线上消费帮扶再创新高。农禾电商公司通过京东巴南特产馆、“西部消费帮扶交易网”、“重庆市消费帮扶网”、“建行善融商城”、“农禾优选”和“农禾严选”微信商城等平台,展示展销巴南农特产品;与巴南区22个镇街、电商网点和致富带头人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合作。2021年度线上销售963.69万元,其中巴南区消费帮扶产品销售372.23万元,涉农产品包括大米约122709斤、猪肉约272800斤、蔬菜和水果约478400斤、水产约104565斤、食用油约94116斤。2021年4月重庆市消费帮扶工作推进会议中,由农禾电商公司负责展示销售的“贵妃梨”获得了“重庆市优质扶贫产品”的称号。
二是线下消费帮扶更加持久高效。农禾电商公司通过中西部消费帮扶中心线下“巴南馆”、二圣镇集体村巴南区农产品展示中心以及农禾电商公司展示中心,2021年线下销售巴南区消费帮扶产品300多万元,同时2021年9月公司承接消费帮扶周活动,与结对帮扶的丰都县千蝉电商公司签订500万元战略合作协议,开展直播4次,观看人数5万余人次,多举措助力消费帮扶,以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共同富裕。
(三)多维度拓展电商领域增强行业竞争力
2021年10月,农禾电商公司顺利完成市供销新网工程建设项目,获得35万元的项目资金支持,结合公司自筹12万元资金,完成了两辆冷链车的配置,加上之前公司购买的两辆配送车,公司现有4辆大小不同的物流配送车。充分利用冷链物流加强生鲜配送,已与部分街道、幼儿园、部队等10余家企业食堂达成线下配送协议,仅第4季度配送量达200余万元,大大增强了公司的市场和行业竞争力。
二、当前我区农村电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特产品优质品牌较少,生产规模较小。虽然我区拥有“三品一标”的农特产品不少,但普遍存在生产规模较小,质检报告不符合网上销售要求等问题。某些产品还需要进一步“三品一标”品牌打造;水果类由于量少,物流快递配送成本较高,损耗较大。
(二)农业专业技能有待提高。公司虽已流转366亩土地建设生产基地,但公司缺乏专业的农技师,也没有专业打造、经营基地的人才和经验,同时缺乏与区农业农村委农技站等单位的沟通协调,导致部分项目未落地见效。
(三)宣传推介力度不大。由于缺乏专项资金,仅靠公司宣传,力度明显不足。线上诸如京东官方在巴南馆试运行时,仅在京东商城的“食品及特产第二级页面”给予了两天的轮播广告;其他媒体电视、广播、报刊也因经济问题相应报道较少,导致线上访问人数一直低迷;在人口集中区域利用大型路牌、城市LED显示屏等对公共品牌的宣传也有所欠缺。
(四)争取政府或上级支持力度不够。公司虽在多维度拓展线下业务,如同城冷链配送服务已签约10余家单位;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在南彭街道天台山村发展订单种植辣椒100亩,在丰盛镇双碑村发展订单种植高粱10亩;但业务量仍不饱和,争取政府或上级赋能尚显不足。
三、进一步发展我区农村电商工作的建议
(一)加大我区农特产品的品牌打造和产品认证力度,扩大优质农特产品生产规模。将已经获得认证的“三品一标”,如:接龙蜜柚、一品贵妃梨等农特产品做大做强;将部分优质农特产品,如:安澜皇后李、姜家黑黑黑系列产品等农特产品做成全国知名品牌;加快发展农特产品符合电商销售要求,进行深度加工,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二)加强农业专业技能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建立与相关专业院校、农技站等单位的沟通协调合作机制,多方引进相关农技专业人才,开展专业培训工作,打造真正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三)加大农村电商宣传力度、广度和深度。积极争取政府设立农村电商建设专项资金,从全区层面加大“巴之源”公共品牌推广使用的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电视、媒体、大型路牌、城市LED屏等覆盖广、可视化强的特点,加大宣传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以农村电商发展助力数字乡村建设。
(四)积极争取政府和上级的赋能支持。积极主动对接市级电商平台“村村旺”,促进市、区两级平台对接合作工作;争取政府赋能,增加各项订单农业和配送业务范围,增强农业电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
(五)建设数字供销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引导农业经济实体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产品等新业态,建立镇街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和村级信息服务站,积极参与农村电商带头人培训,帮助村民代购日用消费品和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以数字乡村为引领,切实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充分运用巴南区“巴巴实”企业服务云平台,促进政府部门与供销社直属企业、涉农主体单位之间供需对接和信息共享,形成优势互补,切实解决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充分发挥农禾电商公司作为巴南区互联网界联合会、大数据商会理事单位的作用,结合行业特点,利用技术优势,强化融合赋能,打造数字化服务体系,助力我区数字乡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