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五间镇新建村,在大棚西瓜地里,瓜农一边忙碌采摘,一边将西瓜送上公路边等待的小货车,司机将这些西瓜运往四川省泸州市、重庆主城等地;有的小规模种植户,就送到五朱路、永泸路边的销售业主那里,公路沿线摆放的五间西瓜成为一路风景,给过往车辆车主、乘客送去夏日清凉。
原本每年五间西瓜要采摘到9月,但由于今年天气特殊,春季干旱少雨,夏季大风暴雨,因此西瓜产量受到一定影响。与此同时,瓜农们见8月持续高温,便提前中止了西瓜尾茬,抢抓农时,及时下种,轮作秋菜。
一年下来,该村种植户洪明凯的20亩大棚,轻松收入20余万元。说起瓜菜轮作,洪明凯头头是道。
“偷师”学艺:技术不停步
10多年前,浙江人来五间镇新建村投资种植小西瓜。该村黄仁超等村民在老板流转的瓜田里打工,“偷师”学了种植技术。种植户喻安刚也开始试种之路。可是,外地老板因瓜田不能连种退出之时,当地村民“学艺不精”,最早种出的西瓜不甜,有的还被称为“白砍鸡”,“送人都给不出去。”
正在大家为难之际,2008年,五间镇政府积极引导村民抱团发展,成立西瓜协会和专业合作社,聘请区里和市农科院农技专家前来把脉问诊,还邀请种植大户到山东、宁夏等地学习。几年下来,瓜农们突破技术难题,西瓜越来越甜,产量越来越大,现亩产达2000公斤,每亩收入8000元以上,瓜农们的腰包越来越鼓。
“瓜菜”轮作:土地不歇空
最初,西瓜种植不能同地块连种,这令瓜农们十分苦恼。“打一枪换个地方”不是办法。
之后,在各方努力下,五间西瓜突破了地块不能连续种植的技术难关,他们通过尝试各种嫁接方法,探索出西瓜嫁接、菌渣作肥、叶面富硒等技术,最终解决了西瓜不能连种的难题,种出了品质优良的五间富硒西瓜,获得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在五间镇,还有一些农户,在上级引导下“顺藤摸瓜”,通过壮大西瓜种植等产业,促进脱贫攻坚。新建村奇迹般地实现了“归雁经济”, 大棚“瓜—菜”轮作模式迎头走来:喻安刚年收入30余万元,洪明凯年收入20余万元;黄仁超年收入10余万元……
“人人有技术、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五间镇转型升级传统农业,提高产品附加值,依托富硒种植专利技术打造西瓜品牌,吸引贫困户参加,提高他们收入水平。
电商平台:乡土人才香
有了好产品,还要卖得出去。今年4月,村民、乡土人才尹德强创立消费扶贫电商公司,与多个电商平台建立稳定供销合作关系,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解决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物流难题。
入驻平台网上卖,社会合作线下卖,五间产业扶贫产销两旺。近来,该镇党政主要负责人直播带货,进一步促进农产品销售。5月29日,首届五间镇星光直播节举办,4万余名网民在线收看。1个月内,全镇农产品销售额达300余万元,其中扶贫产品占80%。
双创村建卡贫困户侯良英丈夫生病,儿子在读大学。在政府引导下,侯良英开始种植糯玉米。日前,糯玉米上市,电商帮忙销售,来田间地头收货,直接送到餐桌。收入数千元后,她笑得合不拢嘴,干劲十足,“这日子,越过越甜!”
目前,五间镇西瓜种植面积已超3000亩,涉及7个村300多户村民,全镇村民均已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