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空心菜,早早占市场;麻麻小花椒,满满含金量;坛坛泡酸菜,步步致富路……
近日,在卫星湖街道南华村,南华村综合服务社董事长周孝娟告诉记者,镇村干部瞄准藤菜(空心菜)、花椒、泡菜这“三杆旗”,插旗、南华片的村民奔上了小康路。
坚持传统 空心菜产业发展壮大
南华村种植空心菜的历史大概有20年了。当时人们小打小闹,用楠竹或硬头黄竹片作拱,制作塑料棚,育苗移栽,辛苦但有收效,村民们就这样一直坚持了下来。
然而,竹片风吹日晒,加上田间水泡,一年一换成日常,农民很辛苦。每当看到村民开车拖着长长的竹片,颠簸在路上时,村干部们总有几分担忧。
近年来,村子里逐渐完善交通设施,将易坏的浅灌沥青路,改造为水泥硬化路;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大棚补贴政策。最初村民不信,街道和村干部用工资担保,将银行工作人员请进村里,贷款建设钢架大棚,让百姓安了心。安装大棚时,担心钢管插入田间影响使用寿命,他们又创新使用了塑料管装水泥河沙,再将钢管插入其中,至今,钢架大棚仍然完好,空心菜每年提早上市卖上了好价钱。
如今,该村村民侯良满,由最初的10余亩藤菜,现已扩大到100余亩,父子俩将空心菜卖到了重庆盘溪农贸市场,生活有奔头。村民杨琴夫妻俩没文化,孩子小,老人常年生病而致贫,这些年来,杨琴有空就到侯良满大棚摘菜,一天收入100余元,在藤菜上市时,有时月收入高达四五千元。像杨琴这种就近打工的村民并不少,插旗和南华片拥有800亩藤菜大棚,业主亩纯收入1.7-2万元,侯良满大棚最多时一天有30余名村民打工,单人日收入最高可达200元。
培育扶持 小花椒产业由弱到强
南华村坡瘠地多,上世纪探索种植过甘蔗、桃子、桐子等,但都以失败告终。90年代退耕还林种植了一些花椒树,但系高杆,自然生长,从不修枝。花椒采摘困难,人工成本过高,销售不够本钱,数百亩花椒树没人愿管。
2012年,村民陈贵刚妻子意外去世,他又嗜赌成性,家中三个女儿需要抚养,全家陷入贫困。2016年,陈贵刚加入种花椒行列,还戒了赌。他种植近20亩花椒树,2018年初挂果,收入1万余元;2019年,花椒收入4万余元;今年预计收入3万元。因为鲜花椒价格不定,该村党总支插旗支部引导种植户建设烤灶,现已有20多户有了烤灶,大户烤灶日加工鲜花椒能力达5000公斤,小户烤灶日加工量也有1000-2000公斤,如此一来,鲜花椒滞销得到了解决,村民可以择机销售。
现在,村民陈绪珍、樊生会、邱承德、李绪民、蒋万富等因为种植花椒改善了家庭生活条件,樊生会修建了新房,残疾人邱承德等低保户生活也有了起色。当今年市场行情不好时,街道基层社先后两次开通直播带货,帮村民销售花椒等农产品,鼓励村民精包装、小包装、网上销售。陈贵刚现在抽真空包装,网上销售每公斤70-76元。
做优做精 考虑申请南华泡菜地理商标
早在5年前,就有人曾戏称卫星湖街道有“四千万”。它们分别是:“一根藤菜打天下,创收上千万;一颗花椒麻四方,创收上千万;一根莲藕通四海,创收上千万;一口泡菜爽众口,创收上千万。”其中,泡菜所指就是南华村。该村一位闵姓农民,夫妻俩现已60多岁,之前拣来村中闲置土地种植萝卜等蔬菜,收获后制作泡菜,将泡萝卜、豇豆、瓜儿菜等卖到了永川城区。在他的手机里,存着30余位买主,根本不愁销。也因此,老闵一家彻底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幸福生活。
“现在,我们村年产泡菜上百吨,正考虑申请注册南华泡菜的地理商标。”村主任陈贵元告诉记者,现在村民不用自己种植萝卜,他们冬春季到黄瓜山上收购优质萝卜,制作泡萝卜。从鲜萝卜批发每公斤不到1元钱,到制作成泡萝卜后每公斤1.4-2.4元,村民鼓起了腰包,走向了小康。
除泡萝卜外,村民们也会制作腌(泡)豇豆、泡瓜儿菜等,他们在村党总支、综合服务社一班人的引导下,用勤劳的双手,给小康路插上腾飞之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