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春光明媚。3月28日,在何埂镇联盟村碾子山村民小组,一片片新开垦出来的“新鲜”土地格外醒目。在这一片土地上,只见村民们有的在挖土打窝,有的在往打好的窝子里点玉米,有的在拌和肥料,目之所及都是村民抢抓农时的忙碌景象。
指着眼前这片才开垦不久的土地,去年才组建的联盟村综合服务社董事长万云香说,这片地共有200多亩,都是碾子山村民小组的土地。10年前,这片地绝大多数都是承包给别人做成了竹基地。前些年,因竹子市场效益还行,村民都有一些收益。后来随着竹子市场经济越来越不景气,承包人也走了,村民的效益也断了。
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资产。如何盘活闲置的竹基地,增加碾子山村民小组村民收入,让贫困户稳定脱贫致富?联盟村综合服务社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反复思考、多次考察,决定把现有的竹基地改造成耕地,成立以村民土地入股的种植合作社,带领村民发展产业才是最好的出路。
联盟村综合服务社考虑到综治专干屈英群是碾子山村民小组人,决定以她的名字命名合作社,并任理事长。2019年6月,永川区屈英群果树种植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按照每户实有竹基地和其他土地面积,碾子山村民小组60户将自家土地入股合作社,村里13户建卡贫困户以产业帮扶资金入股合作社。按照合作社章程,土地入股或产业帮扶金让村民或贫困户变身合作社社员。社员不仅可以得到土地上的收益,还可以到合作社务工。贫困户除享受普通社员所能享受的待遇外,还多了一项利益联结机制分红。
“今年2月,村里利用农村综合改革资金,请来挖机将闲置的竹基地进行了改造。由于刚经过改造的土地土质达不到种果树的条件,合作社决定今年先种植甜玉米、黑玉米、花生等经济作物,待土质达到要求后再种植经济价值高的果树。”屈英群说,这几天正是玉米移栽和点玉米的关键环节,每天都有十多二十个社员在地里干活。这些人中有低保、五保、公益性岗位、建卡贫困户。每天,她除了购买肥料等农用物资外,就是要时常到田间进行相应的管理,并记录好合作社社员的出工情况。
正在拌和肥料的刘代全今年56岁,是碾子山村民小组的建卡贫困户。10年前,家里的土地(除田外)全部承包给业主种上了笋用竹。前五六年,家里每年还有1200元流转费。最近两三年,随着笋用竹效益越来越差,每年的流转费也只有两三百元。屋漏偏遇连夜雨。前几年,刘代全在一次砍竹子时不慎摔倒伤了腰椎。本是家里顶梁柱的他因做不了重活导致家庭渐渐贫困。在镇政府的帮扶下,他们一家也脱了贫。随着合作社的成立,更是给他家稳定脱贫带来了希望。
刘代全指着不远处穿着桔红色衣服、挥舞锄头打玉米窝子的妇女笑着说:“她就是我老婆。现在我们夫妻俩一天下来,务工费可以拿到130元钱。”
47岁的邹品江是联盟村新观音村民小组的建卡贫困户。以前,为了一家六口人的生活,邹品江夫妻常年在外打工。面对父母逐渐年老等情况,邹品江夫妻选择了回乡。因为没有一技之长,脸朝黄土背朝天的邹品江一家的经济状况也没有明显好转。2015年,通过政策兜底,邹品江脱了贫。2017年,邹品江东拼西凑养起了黄牛。作为以产业帮扶金入股的其他村民小组的贫困户,邹品江来到合作社完成5个工时的义务工。
邹品江说,自己在完成5个工时的义务工后,闲暇之余,他还会来合作社打工,实现在家门口上班的梦想。按每月15个工时算,可以在合作社领1050元工资。
今年村里除在碾子山村民小组成立合作社,还将在其他两个村民小组盘活150多亩竹基地,把村民的土地变股权,村民当股东。届时,合作社社员既能拿工资,还能得分红,可有效促进社员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