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区供销合作社:以清廉赋能农膜回收 以实干守护生态底色
荣昌区供销合作社以清廉机关建设为抓手,强化项目管理和监督检查,将清廉机关建设贯穿农膜回收项目全流程,构建“流程规范、数据精准、监督有力”的清廉回收体系,在推动生态农业绿色发展中彰显供销担当。
一、背景动因:直面问题和痛点
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农膜使用量激增,废弃农膜污染问题愈发突出。荣昌区供销合作社作为全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的牵头单位,在项目推进中面临诸多挑战:回收工作涉及镇街、企业、农户等主体多,存在任务分配不合理、数据统计不精准、企业管理不规范等廉政风险点;农膜回收缺乏统一标准,部分回收点出现“虚报数量套取补贴”“优亲厚友收膜”等问题;数据上报人工统计误差率高且追溯困难,镇街任务考核宽松软,工作推进不均衡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为此,荣昌区供销合作社以问题为导向、以清廉建设为抓手,靶向破解回收链条中的“中梗阻”和“微腐败”。
二、有效机制与措施:构建全流程清廉回收体系
1.开展常态化廉政学习。将廉政教育纳入日常学习计划,借助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专题讲座等形式,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党章党规及供销相关廉政规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增强廉洁自律意识。
2.强化警示教育与业务培训。定期开展“以案四说”活动,剖析典型腐败案例,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邀请市供销合作社专家聚焦“项目规范、数据填报、廉政风险”等方面,对镇街业务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开展全员培训;参加“科技下乡”,发放宣传资料4万余份、环保布袋3000余个,在回收点张贴“监督举报电话”公示牌;区社领导带队深入基层通过村组会议、院坝会宣讲农膜回收政策。2024年,回收点操作规范率提升23%,群众投诉量下降10%。
(二)把紧“三个关口“,筑牢廉政风险“防火墙”。
1.全面规范管理,把好项目准入、实施关。
(1)科学分解任务。每年联合区生态环境局、区农业农村委开展农膜使用量专项调查,结合市总社下达目标任务和镇街历年数据,将回收任务“精准滴灌”到镇街,明确全年任务和完成时间节点,确保底数清、责任明。开展联合调查以来,全区农膜使用量、肥料包装袋回收任务连续四年超额完成。
(2)规范回收管理。一是严格法律顾问事先审核制。执行《重庆市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管理办法》,通过政府采购确定回收企业,合同经法律顾问审核后签订。二是建立企业“红黑榜”评比机制,对违规企业终止合作并纳入诚信黑名单,自2021年开展评比机制以来未发生一例企业违约事件。
2.强化数据赋能,把好数据“审核关”。
一是专人统计。统一设计含回收时间、地点、农户信息、农膜种类等要素的回收收据,实行编号管理和全流程台账登记。并由专人负责数据管理,严格执行“每月定期报表”制度,核验上报信息,确保数据、台账、财务账目“三相符”,实现三年月报表准确率100%。
二是系统监管。督促回收、加工企业通过市供销合作社业务管理系统实时上传数据,形成“村级收集—镇级转运—区级加工”全链条电子档案。做到每月比对数据,2023年以来纠正数据误差16处,涉及农膜2.3吨。
三是“三级”审核。建立“网点自审—企业初审—区社终审”机制,重点核查“回收量与使用量匹配度”“加工量与回收量平衡度”,发现异常数据马上启动实地复核。
3.加强监督检查,把好项目验收关。
一是制定验收标准。依据项目目标和合同约定,制定涵盖回收数量、加工质量、环保指标、资金使用等方面的验收标准,明确要求与考核方法。
二是规范验收程序。项目完成后,由实施单位自查自评合格后提交申请,供销合作社组织验收团队通过查资料、实地查看、抽样检测等方式,出具评估报告,对不合格项目限期整改后重新验收。
(一)回收任务超额完成
2021年以来连续四年超额完成市级任务。2024年回收废弃农膜508.95吨(完成率 100.8%)、肥料包装袋84.10吨(完成率112.13%),农膜回收率达93.31%,位居全市前列,相关经验在全市工作总结会上作典型交流。
(二)生态效益显著
加工企业年处理废弃农膜超2000吨,再生制品应用于农业、包装等多个领域,减少土壤污染约1.2万亩,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助力荣昌“无废城市”建设,获当地政府与农民群众高度认可。
(三)干部廉洁意识持续提升
通过深化清廉教育,干部职工廉洁自律意识显著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与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机关作风明显改善。机关近三年无违纪违法行为,为全区供销系统营造出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发展环境